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蓝天白云下,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拔地而起,“挺直”了它近200米高度的身姿。行业首款氢能源泵车长臂“高举”,仿若和人们热情地“打招呼”。5月15日—18日,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全球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的“机甲战队”尤为吸睛。
全球首创最大百吨级混动矿卡、全球最高直臂云梯消防车、我国最大喂入量小麦机、兼具智能与安全的R代塔机、高端绿色高空作业机械、行业领先的挖掘机……全面展示了中联重科在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我们通过新的战略布局和全球化发展,摆脱了行业周期性影响,正向非周期性企业方向发展。”中联重科品牌总监罗雅萌说。
2024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性调整压力加大。以中联重科等企业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却以“破壁者”姿态逆势突围,全年产值规模突破2500亿元,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的3个样本之一。
开拓新兴市场,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
机械展上,观众们排队等候,争相体验远程遥控起重机的快乐。将5G技术融入起重机操控系统,中联重科打造了全球首台5G远程操控塔机,能让操作员远在千里之外精准完成毫米级吊装作业。
山河智能“模拟训练器”体验区也热闹非凡。设备既可实现5G远程遥控,又能通过高度仿真的数字孪生技术,将数十种应急救援场景“搬”到室内训练场,让大家过足开挖掘机的瘾。
代表着未来方向的三一重工全球首台全电无人概念挖掘机E-MOVE,也是展区当之无愧的“网红”。它以“纯电驱动+无人智控”双核技术重塑工程机械生态,可应用于矿山开采、抢险救援等多维场景,较传统模式综合效率可提升40%以上。
近年来,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各显神通,积极布局矿山机械、农业机械、高空作业平台、应急救援装备等新兴领域,年均增速超50%。新兴市场的开拓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有力化解了行业的周期性影响。
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现场展示了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建筑起重机械、土方机械、矿山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应急装备、农业机械等9大类别100多台/套高端产品。它们的背后,是我们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罗雅萌说。
作为中联重科第二增长曲线的高机、农机、土方、矿机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合计达48%。高空作业机械板块营收68.33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9.74%,居全球前六。长臂架高空作业产品在欧洲、美洲、亚太地区实现规模化出口,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品牌溢价的双提升。烘干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行业第一,小麦机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二。“我们正在布局智能化和智能机器人产业,未来这将是我们业绩的第三增长曲线。”罗雅萌说。
展会期间,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表示,湖南将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持续聚力,以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载体,协力开展共性关键及前沿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场景、新产品,进一步加快推动工程机械转型升级。
探索工程机械再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再制造,让旧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位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的山河智能,围绕行业痛点大胆探索,在工程机械再制造及再流通设备海关原产地证办理、存量设备流通环节税票获取、债务纠纷设备司法处置、行业规范标准建立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有力提升了再制造及国内存量设备走向国际市场的便利性,进一步规范了工程机械后市场。“乘着改革东风,我们的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将广泛出口至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山河智能董事长付向东说。
沈晓明表示,要持续发展好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就要在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再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上聚焦发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推动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标准化、体系化、国际化再拓展,作为该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开展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二手)设备出口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自贸区长沙片区集聚了近400家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出口设备金额达30亿元,覆盖全球21个国家,打下了支持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厚实产业基础。
自贸区长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介绍,今年3月,自贸区长沙片区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出口基地揭牌,实现了多项全国首创:颁发了全国首张自贸试验区再制造产品认证证书、首张增值税专用发票、首张原产地证书,设立了二手车出口登记服务站,为湖南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出海”搭建了制度性通道。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成为了企业出海的重要“跳板”。产业园聚焦工程机械再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吸引了三一集团、中联重科、星邦等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入驻,产业生态初步成型。
此外,自贸区长沙片区通过改革创新,法务机非诉处置时间从7个月时间大幅压缩到5个月,成本从18%降至13%。截至目前,长沙片区累计处置法务机768台,总金额约3.9亿元,为主机厂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通过评估核定原值、专窗代开发票,他们解决了“无进项票”难题,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做大做强。
加入全球产业链“朋友圈”
在国内市场需求转弱、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主要业绩增长点。湖南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六平介绍,2024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出口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3%。
国际化加速,海外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近年来,长沙市工程机械重点企业海外营收年均增速超过30%。2024年,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4家在长整机企业实现海外营收777亿元,其中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海外营收占比超60%。
走出国门,标准先行。截至目前,中联重科主导、参与制修订了30项国际标准,成为行业内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并获正式出版发行的首家中国企业,有力助推了长沙工程机械“走上去”、抢占全球工程机械话语权。
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郑以仁表示,通过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建立海外服务体系、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海外投资设厂、并购海外企业等方式,长沙工程机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拓展全球市场。
目前,长沙已有38.4%的工程机械企业从产品输出向建立海外销售服务平台、海外建厂、海外研发等“企业走出去”模式转变。
随着长沙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海外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工程机械企业出海模式还在进阶前行。三一集团建设了14家海外生产制造基地,国际服务网点已突破1200个。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德国m-tec、荷兰Raxtar等10余家行业优秀企业。
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长沙工程机械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装备产品也正以“技术代差”重塑海外市场格局。三一重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的“灯塔工厂”年产能达3000台设备,辐射东南亚市场,实现智能制造技术输出。星邦智能在波兰工厂生产的15款电动化、智能化设备覆盖欧洲,电动臂车在欧美市场广受追捧,销往国外的产品电动化率超过70%。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湖南正启动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拉长板”,促工程机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扩大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加快千亿企业培育。“补短板”,坚持科技项目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链群化、链群园区化、园区生态化,培育细分领域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基板”,加快创建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育新板”,大力发展“产品+服务”新业态,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向农机装备、应急装备等领域裂变延伸,推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第二曲线”。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