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跨越千年感知古都“芳华”

2025-05-22 08:04: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毅力

打开手机,轻点“云上龙门”小程序,伴着典雅悠扬的乐曲,禹王池、潜溪寺、宾阳洞等景点在眼前逐一铺开……数字技术赋予了洛阳龙门石窟“新生命”。

河南省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近年来,洛阳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赓续千年的河洛大地上书写保护、发展、传承新篇章。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龙门石窟被“搬”进了教室,学生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残缺的卢舍那大佛进行修复。

“我们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在全国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率先建设石窟寺文物修复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对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一些基本操作实训。”近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院长杨刚亮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学院还将对实训室进行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洛阳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输送更多人才。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围绕岩体失稳、渗水风化、微生物病害等世界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整体保护能力大幅提升。”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介绍,洛阳以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成功申遗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在白马寺的多个大殿内,设置了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摄像头、防雷设施等,文保建筑里的所有电气电路都改造成了弱电设备。”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科一级指挥员马睿龙说,他们与洛阳多家景区、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压实保护责任。

如今,在明堂天堂景区、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门遗址都得以完好地保存。洛阳通过推动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实践,让深埋于地下的遗址焕发光彩,让文物的“灵魂”传承永续。

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

应天门3D灯光秀以1200平方米的投影面积还原武则天登基盛景,2024年累计演出超300场,吸引观众200万人次;龙门石窟夜游项目用AR技术让卢舍那大佛“开口”讲述历史,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

作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洛阳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世界级文化IP,以及隋唐洛阳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等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沉睡的宝藏”通过现代科技重新焕发生机,也带火了洛阳文旅市场。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已成为当前洛阳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景区,身穿汉服的游客怡然漫步于青砖黛瓦之间。汉代的曲裾裙、细长眉,魏晋时期的额黄妆,唐代浓艳的花钿、面靥……十三朝的古都印记,在洛阳街头一间间妆造店中精彩呈现。

重塑古都风貌,做强城市旅游。“当前,洛阳正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重要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刊表示,洛阳将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持续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