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梨种质 “芯片”:1600余份资源筑牢梨遗传保护网

2025-05-22 14:11: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兴城)”发布最新科研进展,展现守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梨种质力量”。

“依托‘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兴城)’,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支撑利用单位各类项目100余项,向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和生产者提供利用各类型梨种质资源材料2.5万余份次。”国家梨资源圃负责人、研究员田路明介绍,目前“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兴城)”已保存梨种质资源逾1600余份,涵盖栽培种、野生种及创新杂交品种,为全球梨遗传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近些年,该圃登记梨品种26个,其中4个观赏性野生种质,22个杂交选育新品种,部分新品种如玉翠香、中梨京红、中梨锦翠1号、华锦和中香1号等已在不同区域进行示范推广。

“我们结合30余年的科研工作积累,研发了一系列的技术方法,部分成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如梨品种鉴别技术系统、梨资源溯源技术系统、梨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梨果综合评价服务系统、梨新品种登记服务系统、梨果功能成分评价系统等,已经在科研服务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田路明说。

截至目前,团队在全球首次完成野生杜梨基因组测序分析,完成600余份核心种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1200余份梨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谱、构建表型及图谱数据库等;近20年累计发表国内外论文100余篇,涵盖《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权威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包括AI深度学习的梨苗木鉴别技术、图像识别梨品种鉴定系统等智慧农业创新成果;制定农业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项,出版《梨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006)《优质梨生产技术百问百答》(2009)、《中国梨品种》(2014)、《当代梨》(2016)、《中国梨遗传资源》(2020)和《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多样性-梨》(2024),构建起完整的梨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

“我们将继续加强梨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推进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挖掘抗逆、抗病、优质关键功能基因、开发分子标记,加速梨种质创新进程。”田路明表示,团队正积极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计划未来五年完成核心种质全基因组关键基因解析,设计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种质,为保障我国梨产业安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