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5月的羌塘草原晨光微露,一群藏羚羊如金色浪潮掠过原野;那曲市聂荣县雪山之巅的科研团队部署的红外相机里,雪豹捕食的矫健身影首次被清晰记录……在西藏牧区,牧民次仁多吉滑动手机屏幕,向记者展示雪豹带着幼崽活动的视频:“过去觉得它们是猛兽,现在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的土地,用97个自然保护地构筑起43.4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网络。其以占国土36.08%的自然保护地、1072种陆生脊椎动物和7504种维管束植物的“家底”,在世界屋脊书写着“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生态答卷。
在垂直落差7000米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南大学教授张志升的科考团队悬索采样,新发现的5种拟平腹蛛正在显微镜下舒展步足。“西藏每平方公里都是自然密码本。”张教授感慨道。第二次青藏科考已在此发现墨脱负泥虫、无刺蜂等76个新物种,而藏羚羊种群从5万只恢复至30万只、黑颈鹤数量增长逾三成的数据,印证着高原生态系统的蓬勃生机。
珠峰登山大本营的生态管护员扎西手持监测仪,身后是覆盖森林、湿地、荒漠的保护区体系:“十年前藏羚羊见人就跑,现在它们百米外悠闲吃草。”随着《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15部法规实施,1.7万名专业管护员与智能监测系统织就“天罗地网”,让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雪豹、岩羊等物种恢复性增长显著。
在拉萨南北山绿化现场,藏族姑娘德吉将耐寒灌木栽入石缝:“‘乔木+灌木+草本’就像给山体穿三层防护服。”该工程让曾经裸露山体重披绿装,岩羊、藏雪鸡等野生动物重返家园。数据显示,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拉萨河流域湿地面积较十年前扩大12.6%,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有效改善。
牧民次仁所在的南措村,《雪豹保护村规民约》贴满牧家墙壁。2.3万名社区监测员用手机镜头构建起“民间防线”,仅2023年就记录雪豹影像1200余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分局,红外监测实时传回雪豹、野牦牛的活动轨迹——随着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6处生态要冲纳入国家公园体系,西藏以占全国36%的候选区面积,串联起40万平方公里生态走廊。
“让每座雪山成为生态地标,每条江河吟唱生命赞歌。”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此刻,青藏公路迁徙通道旁,巡护队员手持“暂停通行”指示牌,护送藏羚羊穿越千年生命之路。冈仁波齐神山的积雪映着夕阳,见证着世界屋脊上人与自然共生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