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临床应用不便,脑卒中治疗方案迎来升级

2025-05-22 21:53: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在时间窗内(4.5小时)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主要方法。

据介绍,此前被广泛应用的注射用阿替普酶是目前全球获批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溶栓药物。作为新一代溶栓药物,原研替奈普酶半衰期更长,因此不需要长时间的静脉滴注,单次推注的给药方式使得溶栓操作更简单,更加符合临床中患者桥接治疗和院间转运的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参与的针对传统溶栓药物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对照试验取得积极结果,研究证实了原研替奈普酶在发病4.5小时内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基于上述临床试验研究,原研替奈普酶近日在我国获批上市。王拥军表示,我国是卒中大国,卒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此次原研替奈普酶的获批扩充了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溶栓治疗新选择。希望原研替奈普酶尽快纳入医保,以帮助更多患者改善治疗结局,同时助力我国卒中诊疗水平的提升。

据估算,我国居民卒中发病风险为39.3%,居全球首位。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卒中患者达到2876万例,其中约八成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在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是国际国内指南共同推荐的临床治疗方案。通过溶解血栓达到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氧供应的目的,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

业内认为,药物升级的同时还需开展治疗方案的革新性应用。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药业务总经理陈文汉表示,卒中救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不断引进和研发创新药物,推动中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也至关重要。新一代溶栓药物与纤维蛋白结合特异性更高,这些优势将在卒中的院前急救、转运途中以及院内急救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卒中急救体系的完善。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