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智能化集成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流水线亮相

2025-05-22 21:31:3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姜玉鹏 马昭

5月22日,由中铁上海工程局参建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江苏境内无砟轨道施工全面启动。施工中采用的全国首个智能化集成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流水线,吸引了来自各单位的百人观摩团前来“打卡”。

施工现场,一台搭载北斗RTK系统的放样机器人引人瞩目。它能够自主规划路径、避障行驶,以厘米级精度精准完成轨道板定位。这台机器人集全站仪、精密定位装置和自动喷涂系统于一体,单次作业范围较传统方法扩大数倍,误差从5毫米压缩到3毫米,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精准度。

同样吸引众人目光的还有CRTSⅢ型多功能台车。它如同“钢铁巨臂”,在视觉传感器和激光引导下,完成轨道板的抓取、转运和粗铺,精调环节则通过全站仪与算法联动,将误差进一步控制在0.5毫米内。

“过去,轨道板铺设需要数十人协同作业,撬杠、吊具、全站仪测量轮番上阵,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如今,‘测量—抓板—转运—粗铺—精调—灌注’全流程实现智能化,人员减少70%,效率提升50%以上,精准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智能装备的应用,不仅通过减少人力与误差做“减法”,更在提升效率与安全上做“加法”,为高铁施工按下了“加速键”。以粗铺、精调节为例,传统方法需10人耗费9小时才能完成36块轨道板作业,而多功能台车仅需4人,作业时间也缩短至6小时。

“以前工人要扛着工具在梁面上来回奔波,我们现在只需在地面按下按钮。”一名操作员感慨,“设备还配备了视频监控和异常报警系统,即使夜间施工,精度也始终如一。”

据悉,作为长江沿岸高铁的东段线路,沪渝蓉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以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受访方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