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均 记者 王春
“当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阶段,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我们将会设计新的调控元素,并将新的分子加入已存在的基因组内,甚至建构一个全新的基因组。这将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领域,最终将会有合成的有机生命体出现。”5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在作主旨报告时表示。
当前,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和产业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重要战略选择,是一个国家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基于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前瞻谋划和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合成生物学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平台设施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我国有望在合成生物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浪潮中占据引领地位,进一步释放合成生物在成分定制、资源节约与低碳转型中的潜能,成为全球合成生物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在当天举行的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合成生物学家元英进介绍了我国合成生物学及应用情况,分享了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下DNA存储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领衔的合成生物科研团队,将10幅敦煌壁画存入了DNA中。经过实验验证,这些信息可以在实验室常温下可靠保存超过千年,为长期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数字化解决方案。“DNA存储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存储技术,成为应对数据存储增长挑战的新机遇。”元英进表示。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以“合成新‘基’遇,智造赢未来”为主题,邀请全球生物制造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和科研机构,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妆品、新材料、AI等方向的应用,共同探讨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市场机遇与挑战,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