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植物会“说话”、害虫变“网红”:解码农科开放日的科普新范式

2025-05-24 22:52: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5月24日清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关村院区人头攒动,第七届农科开放日在这里正式启动。这场以“农业科普赋能 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主题的科普盛会,集结了全国36个院属单位同步参与,通过前沿科技展示、实验室探秘、趣味互动体验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揭开农业科技的神秘面纱。

在生物技术研究所打造的“奇妙的生命之旅”主题展区,以“科学实验+美味体验”的跨界组合,为线上线下2300余名参与者开启了一场味蕾与脑力的双重盛宴。

在科学实验区,孩子们亲手操作“荧光植物观察箱”,见证荧光蛋白让玉米种子在黑暗中绽放绿色光芒;在“超级蚕宝宝”展台,科研人员结合彩色的蚕茧,正对孩子们讲解蚕宝宝们的“新”本领:“这些蚕不仅能吐丝,还能通过基因改造生产疫苗蛋白!”在“种子银行”展台,参观者识种子辨植物,用不同的谷物和蔬菜种子与植物小苗进行连连看,了解植物的生长史。

营养美味区飘来阵阵玉米清香——这里陈列着高叶酸玉米、高花青素玉米等生物技术培育的“超级作物”。科研人员现场烹煮,参与者边品尝边听讲解:“这些玉米的营养成分是普通品种的3-5倍,背后是基因编辑技术对代谢通路的重塑。”一位家长尝后竖起大拇指:“没想到实验室里的技术这么快就能端上餐桌!”

寄语展望区,孩子们用彩笔在“愿望树叶”上写下梦想:“我要发明会发光的麦子!”“长大后我要当农业科学家!”这些树叶被贴满展板,汇聚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梦想树”。线上直播间里,主持人带领网友“云游”展区,实时弹幕刷屏:“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改变生活’!”“想让孩子报考农科院!”

作为本次开放日的明星分会场,植物保护研究所打造的“生物技术助力绿色防控,植保力量捍卫粮食安全”主题活动,将300余个家庭带入了一场“植物保卫战”的沉浸式体验。

学术报告厅内,科普短片《使命》以震撼画面展现植保人深入田间捕捉害虫的场景,瞬间拉近了科研与公众的距离。研究生自编自导的《番茄病毒与害虫》科普剧,用拟人化手法演绎病毒如何“劫持”植物细胞,孩子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捧腹大笑。当主持人抛出“害虫最怕什么颜色?”的互动问题时,上百只小手齐刷刷举起,科学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萌芽。

在植保5号楼大厅,27个展板和15张展台犹如一座“农业科技博物馆”。“病毒侵染的表型对比”展台前,植保学家用改造的病毒将植物叶片的白化、花叶症状放大百倍,孩子们惊呼:“原来病毒这么狡猾!”而在“RNA生物农药”展台,科研人员现场演示双链RNA如何像“基因剪刀”阻断害虫繁殖,家长们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农药’!”最受欢迎的当属“白星花金龟观察站”,孩子们透过培养箱观察金龟子幼虫啃食废弃秸秆的过程,直呼“原来害虫也能变废为宝”。

户外广场化身“农业科技乐园”。“农场对对碰”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匹配昆虫与天敌卡片,领悟“以虫治虫”的生态智慧;“寻宝大作战”要求从虫粪中分离幼虫,考验着“小侦探”们的观察力;在“转运RNA送货奇遇记”游戏中,家长和孩子协助,根据氨基酸卡片从“脱氧核糖核苷酸卡片池”中,找到匹配的密码子,生物遗传学知识在亲子互动中变得触手可及。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学生带来的“机器人植保员”演示,更让公众提前看到了未来农业的模样。

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农科开放日已累计吸引超4112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成为我国农业科普领域的现象级品牌活动。“通过开展以‘农科开放日’为代表的科普品牌活动,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普解读、实验室参观、动手实验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生动展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科技成果,吸引社会公众和中小学生走进农科、探秘农科。”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研成果到科普实践,中国农业科学院正以开放日为窗口,构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农业科技馆。这场科普盛宴,不仅展现了农业科技的硬核实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将成长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参天大树。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