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解锁插秧“新姿势”

2025-05-25 08:27:23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立夏种稻,小满插秧”。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关键期。稻田里,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碰撞,绘就科技兴农新图景。

育秧是整个水稻生产的关键一环,秧苗的好坏直接关系水稻产量。

走进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两万亩钵体育秧水稻进入移栽高峰期。与传统的育秧技术相比,钵体育秧技术有“精准播种、无植伤、立苗快”的优势。通过钵苗播种机,种子均匀嵌入特制秧盘,补苗率降低12%,秧苗根系完整、带土移栽,机插效率提升30%,大幅度降低了种植成本。

贵州省三都县大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罗雪梅介绍,水稻钵体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健壮整齐、抗逆性强,带土移栽护根保苗,既便于实现机械化作业,又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目标。

贵州省三都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敏表示,2025年,三都县将力争水稻单产再增10%,让群众的“钱袋子”和“米袋子”实现双丰收。

从育苗室到田地间,机械化作业的广泛应用,让插秧作业跑出了“加速度”。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荷载65公斤的秧苗转运专用无人机仅需2分钟,即可将秧苗投送至200米以外的指定点位。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主管薄自伟介绍,现在经实测,每台无人机日均运输量达2000盘,较传统人工挑运效率提升5倍以上。

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普及,播种、巡田、植保、运输等农业场景适用低空经济领域,前景广阔。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副总经理徐聪告诉记者,无人机吊运秧苗,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推动了农业向“空—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升级。

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记者看到2台插秧机穿梭在岑司大坝水稻种植基地的农田里。随着插秧机前行,秧苗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水田里。村民把水稻秧苗从育秧田里取出并运送至水田的两边,不断补充插秧机所需的秧苗。

贵州省松桃县乌罗聚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云飞介绍,合作社承接2000余亩水稻种植,全面实行机械化作业。相对于传统插秧方法,每亩地两个劳力一天才能完成,实行机械化作业后,每台插秧机每天可插40余亩,大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近年来,松桃乌罗聚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赋能,犁田机、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一应俱全,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田间干活的人少了,植保无人机、插秧机等机械化设备成为农事“主角”。

贵州省松桃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刘恒介绍,今年成立了28个小组包片开展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水稻集成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两增一调”高产栽培等技术,积极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助力水稻种植提质增效,稳粮增收。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孤家子镇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当地农户首次使用水稻覆膜插秧一体机,通过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探索水稻种植新路径。

在胜丰家庭农场的千亩稻田里,搭载着前沿科技的覆膜插秧一体机缓缓驶过,覆膜、插秧、同步深施肥等工序一气呵成,整齐排列的稻苗扎根在黑色地膜间,宛如给稻田披上一层科技“外衣”。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胜丰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彦杰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今年种植水稻100公顷,引进了机插覆膜技术,可以减药控草,和我们打造绿色稻米的初衷是一致的。”

这项改写传统种植模式的创新技术,由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发推广。技术人员现场揭秘其“绿色密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董勃汝介绍,水稻覆膜插秧技术是近年来水稻种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技术,它通过在稻田土壤当中盖一层薄膜,从而提高土壤积温,减少水分的蒸发与散失,进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与此同时,水稻覆膜插秧技术可以减少杂草和抑制病虫害,对于绿色生态种植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目前推广的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并且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随着农业与科技不断融合、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农业劳动解锁了更多“新姿势”,广袤的田野上孕育着又一年丰收的希望。

统筹:吴炜玲

记者:司晓帅、杨焱彬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