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闫欣睿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五月的太原,一场异常高温热潮突袭而来。在国铁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北站的编组场上,调车长王浩宇攀上灼烫车梯,后背上凝结着盐渍的橙黄防护服格外醒目。在他脚下,30多节满载电煤、化肥的列车正等待解体重组。
“铁路调车作业就像是用火车车厢‘拼积木’,把不同车厢按到站拆开、重新排列,再组装成开往不同方向的新列车,容不得半点误差。”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拔尖人才王浩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入路仅8年,王浩宇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全路技术能手,他的奋斗故事是新时代技能人才“精进笃行、臻于至善”的生动缩影。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全国铁道团委授予了王浩宇“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练就“观距一眼准”的绝活
2016年,王浩宇从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入职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北站,成为了驼峰车间的一名调车作业员。
太原北站是太原局管内重要的货运枢纽编组站,承担着石太线、北同蒲线、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等多个方向的电煤保供、晋煤外运组织工作。
王浩宇所在的驼峰车间是这个枢纽编组站的“大心脏”,每天都有30多列运输电煤、钢材、粮食、化肥、汽柴油等货物的列车在这里解体、编组,驶向全国各地。
初入路的王浩宇,只当调车作业是简单的体力活儿,但当他双脚踏入线路那一刻起,他才明白连结员肩负着安全、效率、协调三个方面的重要责任。“唯有扎实基本功,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对自己负责。”王浩宇告诉记者。
调车场就是练功场,一本本业务规章和专业技术知识就是“练功宝典”。作业间隙,他总是将随身携带的“宝典”拿出来,一条一条“啃”规章,遇到不明白的就向师傅和同事请教。从机械式背诵到带着理解、联系作业实际去背诵,三个多月下来,所有规章条目基本能做到脱口而出。
“连结员犹如列车的‘眼睛’,在调车机进行推进作业时,在车上要站稳抓牢,精神保持高度集中,不间断确认与待挂车辆的距离,指挥司机停车到厘米级精度,防止碰撞或停车偏差影响编组效率。”王浩宇说。
为了掌握调车操作技能,他取送车辆、摘接风管、上闸防溜……抓紧一切机会反复练习。作业时,他在机车上以信号机等参照物观察列车运行速度,休息时间就待在货场里,定点看钢轨接头处,通过轨距推算距离,并通过心跳计数法进行二次校验,最终将目测距离的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
正是对规章的掌握和实操的熟练,他练就了“观距一眼准”的调车绝活,多次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取得调车个人项目前三名的好成绩,并在2024年铁路行业针对调车作业人员举办的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中,王浩宇斩获调车长工种第三名。
一本成长的“错题集”
2023年,走上调车长岗位的王浩宇深知自身肩上责任重大,身为调车长的他不单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挥好现场作业,更要勤思考会管理,盯控好班组内其他调车员的安全。
刚从学校毕业的新职工被分到他所在的调车组,每次接班前他总是忍不住多叮嘱几句:“调车作业都是在列车行进间进行,安全压力大,所以作业时一定要稳,还要做好每个人之间的配合协作。”
王浩宇说:“调车长对每一钩作业都要心中有数。”每次作业时,无论车辆运行到哪个位置,组内连结员该干什么、说什么,他都了然于心。在作业中,他会根据现场情况,对连结员及时进行提醒互控。
为鼓励大家多学习业务知识,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和演练,并将他多年保持的好习惯分享给大家。每次演练或者竞赛后及时复盘,把涉及的知识点、易错点进行记录,一个个搞懂弄通,并反复温习;工作之余,他还反复观看优秀站段的比赛录像,融会贯通地总结出一套新方法、新思路记录在“错题集”上。
最近一段时间,由他牵头开设的“青工微讲堂”总是人气爆棚。那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历年竞赛易错点和他宝贵经验方法的“错题集”几乎人手一份,被青年职工们称之为“通关秘籍”。
“调车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效率才能提升。”王浩宇说,“我想把参加比赛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他们少走点弯路。”
在王浩宇“传帮带”的作用下,车站先后有30余人荣获集团公司及以上技术能手等先进称号,他所在的调车组也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班组。
“精进之路没有终点站。”王浩宇的奋斗轨迹,恰似他每日编排的列车:每个环节精准咬合,每次出发都承载着重托。当热浪掠过编组场,那抹跃动的橙黄身影仍在车列间穿行,用青春丈量着安全与效率的平衡点,为万里铁道线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