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AI技术赋能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

2025-05-28 10:48: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徐海霞 马雨扬

在安庆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安庆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黄梅戏实验室,该校黄梅戏表演专业2021级学生吴银梅穿着动态感知设备,张开双臂站在绿幕虚拟环境中。实验人员通过高精度动作捕捉设备,记录她的身段轨迹,再通过戏曲多模态采集方式进行采集,完整的数字艺术档案就此生成。

“黄梅戏实验室团队致力于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黄梅戏艺术相结合,探索戏曲数智化保护与传播。”5月28日,安庆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教授、黄梅戏实验室负责人王广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团队依托2022年成立的安徽省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研究中心,用数字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展超智能数字人、黄梅戏虚拟博物馆等多模态展示传播研发,用科技手段推进传统戏曲更好保护、传承与发展。

技术加持戏曲保护传承

“我们对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未停息,学校从2012年开始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构建黄梅戏数字资源库。”王广军说,近年来,团队不断尝试和应用新技术,成功研发了黄梅戏虚拟现实博物馆系统,推出黄梅戏虚拟仿真教学课程,探索戏曲数字化保护方式。

此外,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戏曲大模型及其多模态应用。“目前,团队已经在利用大模型生成黄梅戏主题文案、剧本等,辅助进行戏曲相关创作,并成功开发出一款超智能黄梅戏数字人。”王广军说。

钱建宇是安庆师大软件工程专业2024级研究生,他同时也是黄梅戏数字人开发和维护的学生团队负责人。“黄梅戏数字人系统包括前端数字人互动展示、AI大模型中台系统和知识库系统等。”钱建宇说。

“你好,可以给我赏析一段《女驸马》的经典唱段吗?”在黄梅戏实验室展厅,钱建宇通过智能语音向黄梅戏数字人下发了指令。不一会儿,一个身着红色状元服的黄梅戏冯素珍智能数字人便“跳”了出来。

冯素珍保持子午式站姿,右手做剑指手势,她以《为救李郎离家园》这一经典唱段为典例,分析了其中轻快的“彩腔”和跳跃灵动的旋律。“‘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这句台词保留了安庆方言特色,且‘哇’字拖腔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冯素珍向观众介绍道。

钱建宇说,每当展厅有前来参观的学生,数字人就向他们打招呼,互动问答黄梅戏专业知识。“我们希望通过数字人的表演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戏曲传承。”钱建宇说。

智慧文旅推动创新发展

当黄梅戏AI技术应用于文旅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AR实景解谜、景区导览宣传、优质剧本内核都植入了黄梅戏元素。

王广军介绍,团队将虚拟技术与文旅有机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旅游模式,打造桐城文庙、安庆博物馆等实体区域文旅景区场馆和古街名巷的联动,帮助游客实现“足不出户”线上漫游或“剧本游”式线下体验。

“亲爱的游客,欢迎来到桐城文庙!”“请各位游戏玩家做好准备,我们即将开启时光之旅。”当游客进入到桐城文庙虚拟漫游与游戏系统中,便可获得一份电子导览系统,这是帮助用户线上参观景区的地图。此外,游客们可以接收到系统发布的一系列游戏任务以及与智能数字人姚鼐进行交流互动。

“我们将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推动经典剧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在景区内呈现,同时将黄梅剧艺术与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剧本游。”王广军说。目前,团队与杭州、安庆等地20余家景区达成合作,携手挖掘黄梅戏及地域文化故事元素,通过智慧导览、实景角色扮演游戏、实况游戏等多种形式和微信、抖音等载体逐步推广黄梅戏,并开发黄梅戏文创IP衍生品。

“我们将黄梅戏与人工智能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推动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创新性发展。”王广军表示,未来,团队将以传统为“根”、技术为“翼”,同时通过跨界合作、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让AI更好更快地作用于戏曲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