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助力产业加速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进程,中国企业该如何利用技术把握转型机遇,实现新质转型?
日前,以“共创·共赢·共生”为主题的2025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在山西太原开幕,著名经济学家、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中国企业如何乘势新质生产力东风实现“能力跃迁”。
当前,数字化、人工智能、能源转型等技术动能澎湃,可持续挑战与世界多极化变量交织。中国经济的短期趋势如何,长期潜力何在?著名经济学家付鹏认为,2024年9月起我国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旨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已在2024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显现一定成效。然而,当前仍需警惕“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供需失衡”等矛盾在部分行业和领域的持续发酵。
“短期内,企业应将确保现金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内外双循环对冲市场风险。中长期来看,企业需立足技术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付鹏说。
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核心力量。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创新驱动,打造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企业需尽快启动技术、生态、管理的‘三重创新’,全面增强自身及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共赢时代机遇。”
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关键变量”,是推动新质转型的“核心引擎”。2025年,以AI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快速迭代,一方面提升产业效率上限,一方面拓宽产业可持续发展边界。
本次峰会上,工信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专家、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兆颖指出:“AI变革带来的机遇,将从认知到感知升级,最终指向未来智能时代的价值共创。为此,企业首先要做好AI战略规划与决策部署,培育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增强AI工程化能力,并积极满足垂直应用场景需求,抓住AI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历史性机遇。”
尹正介绍,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助力产业加速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进程,企业需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价值转化的正向循环,充分发挥创新的驱动力。为此,施耐德电气持续强化研发投入,在中国已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和AI创新实验室,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创新。在AI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其上海普陀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无锡工厂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为传统产业新质转型提供样本。
企业要打造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就必须融入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尹正表示,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难以单打独斗,而是应当积极融入生态,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加快转型步伐。
多年来,施耐德电气做出了尝试。尹正介绍,集团打造了数字化、可持续及全球化三大生态圈,通过发起“创赢计划”、供应商“零碳计划”等项目,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并利用自身广泛的全球网络,帮助中国企业和供应链伙伴落地运营,比如助力中国中化在墨西哥、中东等地开展业务。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生态创新,产业新质转型的内生动力都来自管理创新。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人力资源中国及东亚区负责人张琰琰表示,管理创新是创新文化的关键支撑。先进的创新文化以包容开放、客户导向、敏捷协同为特征,注重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充分赋予员工创新自主权。
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不仅要“三重创新”,培育新质人才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培养具备创新、数字化、绿色低碳和国际化四种能力的新质人才,就需要多方协同、价值共创。
“我们长期参与产教融合,已与100多所中国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与30多所高校及职校共建创新实验室,携手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张琰琰介绍,峰会期间,施耐德电气还将通过“产教融合创新论坛”,与30多家机构、学校、企业等生态伙伴,共同探讨新质人才培养机制。
另外,第六季“创赢计划”也在峰会上正式启动,围绕AI、绿色、安全等主题打造了“AI+”探索营和成长营,并发布“‘AI+’赋能计划”和“业务加速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激活创新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