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科技日报通讯员 毛雨贤 莫晓姣 王璐
在风景如画的漓江之畔,500千伏漓江变电站的电流声对常人而言或许刺耳,但对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变电管理所检修一班作业师、特级技师彭彦军来说,却是最熟悉的工作“乐章”。这位扎根变电检修一线25年的“电网医生”,练就了听音辨障的绝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守护万家灯火。
前不久,彭彦军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
充当“声纹防火墙”
今年3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的220千伏南塘变电站突发异响。许多人猜测这是内部放电导致的。远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彭彦军仅凭一段录音就准确判断:“这不是内部放电,是盖板螺丝松动。”后经验证,彭彦军判断无误。这样的“诊断”传奇,在他职业生涯中已出现3000多次,准确率高达98%。
彭彦军的同事说:“彭彦军的耳朵比仪器还灵。”
“电网设备就像认识多年的老友,声音变了肯定能听出来。”彭彦军这样形容他与设备的默契。
为了这份默契,彭彦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次检修后,当别人收拾工具准备离开时,他总会留下来,反复比对新旧设备的运行状态或声音,在一次次判断中积累经验。25年来,他记录了上万条设备声纹特征。
如今,设备最轻微的“咳嗽”也逃不过彭彦军的耳朵,桂林供电局多了一道“声纹防火墙”。不过,彭彦军并未就此止步。“设备在更新换代,我们的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他说。
在同事们眼中,彭彦军是个“创新狂人”。他的工位上总是堆满各种零件和图纸,休息时也常琢磨改进方案。“其实,创新就是为了‘偷懒’。”彭彦军笑着说,把拧螺丝的时间从半天缩短到一小时,省下的时间就能创造更多价值。
这种“偷懒哲学”催生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140项创新项目、186项专利、78篇专业论文。最让彭彦军自豪的,是他们团队研发出断路器智能诊断系统。这个系统将故障判断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至10分钟。
独创“三维教学法”
走进彭彦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墙上挂着的荣誉证书和专利证书见证着这个团队的辉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人的照片。这些人都是彭彦军带出来的徒弟。
2013年创立的这个工作室,如今已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在这里,彭彦军化身严师,耐心讲解理论知识,手把手传授技艺。他用独创的“三维教学法”——把理论讲解、实物拆解与现场实操相结合,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
“师父教导我们,真正的工匠既要追求极致的技艺,又要有传承技艺的担当。”彭彦军的徒弟张家胜回忆道。最让彭彦军自豪的是,他带的4名徒弟已成为南方电网技能专家,多位徒弟走上管理岗位。
“徒弟超越自己,是当师父最大的幸福。”彭彦军说。
如今,这个工作室已成为桂林供电局的“技术孵化器”,每年都有许多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彭彦军还带领团队走进校园,为职业院校学生传授技艺,播撒工匠精神的种子。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勤’和‘苦’二字。”这是彭彦军挂在嘴边的话。25年如一日,他用耳朵倾听设备的“心跳”,用双手守护电网的安全,用创新推动行业的进步,用匠心培育人才的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彭彦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不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