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6月26日,京东组织技术沙龙活动,邀请来自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学生、毕业生,与零售产研重点团队的技术专家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大模型前沿技术方向和应用实践的深度探讨。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式发展,顶尖人工智能(AI)技术人才成为科技企业的核心争夺目标。让刚刚走出校园的技术人才快速熟悉产业,走向实践,是用人单位绕不开的问题。
为此,京东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院校的千名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招募涵盖多模态大模型与应用、机器学习、搜索推荐广告、空间与具身智能、高性能与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8大领域方向的同学,设置超过80个前沿课题。
拥有零售、物流、科技、健康、工业等多个产业领域的真实场景,京东为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技术“练兵场”。在电商场景,精准推荐算法的秒级优化,可能影响上亿用户的购物速度。而在履约场景更具挑战性,配送路径算法要同时平衡时效、能耗、合理性,这些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实时博弈,可以倒逼技术人突破学术理论的理想化假设。
在传统实验室,算法优化可能止步于数据集指标。但在京东零售,每一行代码都要直面实践中的真实考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田野表示,学生时代,研究场景是相对封闭的,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针对某一类问题,甚至某一个数据集做优化。但是在京东零售搜推团队,业务在发展、系统在迭代,需要不断地发现、归纳并定义业务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将其落地于大规模高并发的系统场景,最终切实解决千万用户的体验痛点。这种产业级压力挑战带来的成长密度,远超论文写作。
有了“练兵场”,人才的成长还需要更多空间和资源构筑的成长生态。算法工程师洛川入职1年便从跟项目到主导CTR(点击通过率)模型引擎优化,参与下一代多硬件、多框架、多场景训练引擎的规划和建设。京东集团雇主品牌&TGT项目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会论资排辈,希望创新人才通过整合场景资源和导师力量更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长期成长路径。在产品的创新历程里,每个算法实验、每次模型迭代,都有真实数据支撑和真实问题的反馈。
人才“学以致用”也给予了京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丰厚回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京东体系研发投入累计已达1456亿元,京东大模型累计申请专利3800余件,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企业排行榜前列,境内外累计专利授权数为11512件。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