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写下抗日战争中信息“保卫战”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背后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情笃科学、心系祖国的奉献与坚守。他以一枚石英片为起点,不断攀登物理学中人类尚未触达的知识高峰;他带着石英片背后的科学知识逆行回国,带领研究所效力抗战,自主生产光学仪器,守护战争中的“信息阵地”。
全力以赴构筑无线电强大“心脏”
1925年秋,赴法留学的严济慈来到居里夫人实验室,从她手中接过一枚珍贵的石英晶体样本。这是已故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留下的样本。皮埃尔·居里在石英片中发现,对晶体施加外力能使它两端产生不同极性的电荷。但这一效应的逆向推想提出40多年后仍未被证实。
接过珍贵的石英样本,严济慈下定决心,以“晶体压电效应的反现象”这一研究课题作为他向科学高峰进击的突破口。他打破常规机械测量方法,转而以光精准测量形变,最终在石英上观测到了施加电压产生的形变现象,也摸清了压电材料中“力与电”的底层逻辑。他的发现震动法国物理界。
在无线电设备中,声波振动带来的压力,经压电材料转变为电信号。这意味着,压电材料是无线电设备的“心脏”。凭借对压电材料、光学材料的深入研究,严济慈在抗日战争中带领研究所主动承担任务,根据战场需求研制不同产品,解决战时医用和军用仪器的国产化难题,减少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随着战况进入白热化阶段,无线电台和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的使用日益增多,各电台之间相互干扰现象越来越严重,无形“信息阵地”对战时信息设备稳不稳、准不准、耐不耐用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此前攻克的空心水晶圆柱体相关理论,严济慈带领物理所研究人员设计生产出了全新的无线发报机稳频器,并先后向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军政部电信器材修理厂等机构提供了各种厚度的优质产品1000余片,极大改善了我国战时的电信技术。
这批光学器件的质量和效果也得到了驻昆明美军和驻印度盟国英国皇家空军的验证,满足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应急器件需求。
竭尽所能投入抗战事业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进攻宛平城。正在法国参加学术会议的严济慈得知消息后,内心激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公开发表抗议日本侵略的演讲。
在国际文化合作会议上,严济慈对日本侵略者的声讨掷地有声:各国学者正在讨论保护文物古迹时,日本侵略者却扬言威胁要轰炸北平。北平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世界舆论应公开谴责日本侵略者这一罪恶企图。
随后,严济慈协助前来法国宣传抗战的中共负责人吴玉章联系上法国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郎之万教授,并帮助吴玉章多次在巴黎公共集会上宣传抗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严济慈陪同吴玉章出席集会,一起宣传,替他翻译。
国家有难,书生能做什么?不少人劝严济慈留在法国,把妻儿接过来。严济慈在接受法国《里昂进步报》记者采访时道出心声:“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情况多么险恶,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我虽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严济慈在法国媒体上的发声进一步宣传了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事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也感染了一批立志保家卫国的留学生。
“爷爷积极抗日的消息传开后,日本特务无法拿爷爷开刀,就把魔爪伸向了他还在北京的妻儿老小,以达到恐吓阻止爷爷的目的。我唯一的姑姑就是被日本特务下毒致死的。”严济慈孙女严慧英在怀念严济慈的文章中记录道,所幸奶奶在朋友的帮助下摆脱了日本特务的监视,带着孩子们经天津转移到香港。
从法国归国后,严济慈无法再回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北平,只能辗转前往昆明。在大学和研究所纷纷南迁保留科学“火种”的大背景下,严济慈也带领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同仁迁至昆明。
作为所长,严济慈果断将研究所的工作方向由实验科学转向应用工程,和职工们一起生产战时仪器。研究所搬迁时丢失了几乎全部的设备和书籍。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手工打磨镜片、测量焦距,为前线提供军需设备。
1946年,严济慈因以科学支持抗战而被国民政府授予“景星勋章”,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当时仅有两人。
“今日世界利弹怪艇咄咄逼人,舍科学无以立国”。面对民族危亡,严济慈以赤子之心,执科学“利剑”,许国为民,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睿智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