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能级平台引领科技创新“打头阵”

2025-07-03 14:57:0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胡泽妍

从光学微纳结构器件研发,到异质集成光电芯片制造,再到光电子封装测试以及光电集成设计……这家研究院成立仅7年,就为300余家企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并在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上取得显著进展。

近日,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再签协议,将在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基础上,共创“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光电科学前沿成果转化,携手企业共克产业技术难题。

近年来,南京市深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打造高能级战略科技平台,初步形成一个机制灵动、生态优化、渠道畅通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近两年,在宁高校院所输出到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转化科技成果超万项,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50亿元。

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原始创新

6G技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领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技术“无人区”的挑战,我国争分夺秒开展技术攻关。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和产业生态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首次公开了最新构建的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介绍说,未来的6G网络不仅速度快,而且具备感知功能,可以像雷达一样对网络内的物体实现精准定位。

自2018年成立以来,紫金山实验室便肩负起攻克通信领域前沿难题的重任,累计发布近30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与紫金山实验室一同“打头阵”的,还有攻克仿真验证难题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EDA国创中心),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的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算力达每秒180亿亿次南京智能计算中心……

近年来,南京的创新平台建设,呈现出“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进的格局。多个国家级平台已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支点。2024年,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南京位居全球第五,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第九,展现出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

“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在加速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个科技创新发展大链条的“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果转化是否顺利。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痛点,南京持续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布局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创新成果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走进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企业出题、院校答题”的模式,让每一项技术研发都能在产业中找到应用场景。目前,他们研发的“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成功实现约5亿神经元仿真,并在生物医药、智慧交通、工业数字孪生等领域的算法训练中取得突破。

2024年,南京拥有35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配备科研及管理人员约1.2万人,累计申请专利超2.2万件,新研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营业收入748.9亿元。

南京玻纤院先进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通过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推动我国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迈向国际竞争力,2024年平台服务企业数量达6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亿元,增长62%。

在生物医药领域,江宁药谷概念验证中心为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提供临床前验证,助推该药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中国原创CAR-T疗法。在智能制造领域,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平台,通过“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模式,将重载机器人装配周期从48小时压缩至20分钟,产品直通率提升至99.5%。

为充分发挥高校集聚优势,南京不断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2024年,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生物医药分中心与信息通信分中心两大平台“落子”南京。中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模式,将转化需求和服务产品摆上“货架”,推动成果对接落地。

高效的科技创新,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南京连续出台了《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南京市重点产业领域高价值科研成果发现和对接服务工作机制(试行)》《关于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组建了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学院,上线运行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高校院所技术输出成交额从2020年的89.8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5.05亿元,技术要素市场更加活跃。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