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冰箱杀手”!夏季李斯特菌感染风险激增,专家支招科学防范

2025-07-03 18:50: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最近,一则李斯特菌引发脑膜炎的新闻事件引发网友关注。无独有偶,记者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急诊科看到,患者李女士因食用从冰箱拿出的西瓜后出现发烧、头痛、呕吐等症状,被诊断患李斯特菌性脑膜炎。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吕福林向记者介绍,夏季,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较多,尤其是65岁以上老人、孕妇、新生儿以及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大,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食源性致病菌,李斯特菌有何特性?为何被称为“冰箱杀手”?哪些人群更易感染李斯特菌?感染后,会引发哪些疾病?对此,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急诊科、感染科、妇产科相关专家。

冰箱成李斯特菌“舒适区” 孕妇、新生儿感染风险高

“许多人存在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认为低温就等于无菌。”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刘巍告诉记者,李斯特菌学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食源性致病菌,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高度耐寒。

刘巍强调,普通致病菌在冰箱低温环境(通常4℃左右)下生长会受到抑制。但李斯特菌能在0-45℃甚至-20℃的冷冻环境下长期存活,冰箱冷藏室反而是它适宜生长的“温床”。因此,食用从冰箱拿出的食物,极易感染李斯特菌。

此外,李斯特菌对干燥、高盐环境也有较强耐受性,且广泛存在于土壤、水、腐烂植被和动物粪便中,极易通过受污染的原料、加工环境或人员交叉污染进入食物链,并在冰箱中持续增殖。

“一旦生肉、即食烟熏海鲜等被污染,其汁液渗透或共用未彻底清洁的砧板刀具,则会交叉污染。”刘巍提醒道,无需加热直接食用的食品,如软奶酪、即食肉类(火腿、香肠、冷藏肉酱)、即食沙拉、未经巴氏杀菌的奶制品、预切生鲜蔬果等,若在冰箱中被污染且食用前未加热,感染李斯特菌的风险最高,会出现类似流感或胃肠炎的症状,如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与普通食物中毒症状相似,但危害更大。

吕福林也表示,李斯特菌具有强大侵袭性。他以李斯特菌性脑膜炎为例解释道,一般来说,细菌性脑膜炎较为少见。但李斯特菌较为特殊,既能藏在免疫细胞里“潜入”中枢神经,也能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直接破坏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突破血脑屏障,从而引发脑膜炎、脑炎,并出现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意识模糊、抽搐、平衡失调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胤特别提醒,李斯特菌“偏爱”攻击免疫力低下人群。

“孕妇感染李斯特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数倍,新生儿也属高危人群。”陈胤强调,孕妇感染李斯特菌后,病菌可穿过胎盘屏障,在妊娠早期引发自然流产,孕中期导致胎死宫内或胎盘炎症,孕晚期则可能造成早产、新生儿败血症;而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后,常会引发严重败血症或脑膜炎,可能导致终身后遗症甚至死亡。

科学防范是关键 专家支招“把好两关”

夏季怎么防止感染李斯特菌呢?专家认为,关键在于提升认知和采取科学措施。

刘巍表示,源头与清洁是首要防线。人们在选购食品时,应选择可靠商家,从购物环节严格区分生熟食品,生肉禽海鲜必须与即食食品物理分隔。生食果蔬务必在流动清水下彻底搓洗至少30秒,硬质果蔬可用刷子辅助清洁,清洗后擦干或晾干以减少细菌滋生。

“冰箱清理也是关键。”刘巍建议,家用冰箱须每月彻底清洁内部,确保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温度不超过4℃、-18℃。冰箱内的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即生肉禽海鲜放入有盖容器或密封袋,置于冰箱最下层抽屉,防止汁液污染下方熟食;熟食和即食食品应存放于上层或专用抽屉。冰箱内还需留出空间保证冷气循环,即食食品、熟食、切开水果存放时间不宜超过3天;剩饭菜应在烹饪后2小时内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

食品处理环节也需严防污染。刘巍建议,灭活李斯特菌可遵循“74℃加热法则”——肉类禽蛋海鲜等中心温度需达74℃以上,剩饭菜复热需滚烫。处理生食后,应立即用热肥皂水彻底清洗双手、砧板、刀具及台面至少20秒,生熟器具分开使用。

对于孕妇、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陈胤建议应尽量规避非巴氏杀菌软奶酪、未经充分加热的冷藏即食肉类、冷藏烟熏海鲜、生鲜奶制品、含生肉海鲜蛋的预制沙拉及未彻底复热的剩菜等高风险食品。所有易腐食品应尽快食用,减少其在危险温度带(4℃-60℃)的停留时间。上述人群一旦出现发热、腹泻、胎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饮食史。

“把好入口关和冰箱关,面对李斯特菌就无需恐慌。”刘巍总结道,认清李斯特菌危害并严格践行科学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抵御“冰箱杀手”,安心享受健康夏日。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