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3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5月,北方冬麦区经历三次干热风天气过程,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防御,及时发布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预估可挽回小麦产量损失23亿斤,为夏粮丰收筑牢安全防线。
干热风是一种温度突升、空气湿度低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小麦抽穗、扬花、灌浆等关键生长期,会导致小麦水分失衡、光合速率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小麦大面积干枯死亡。今年5月12日至13日、16日以及18日至21日,冬小麦主产区先后出现轻至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其中19日影响范围最大。
面对灾害,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构建起“监测-预警-服务”全链条防御体系。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创新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制定全国农田墒情和灌溉预报方案,今年已发布3期服务产品,通过央视《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播出,同时借助多种媒体渠道开展直通式服务。
两部门还联动开展递进式风险预警,5月初,加密会商研判北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风险及其影响,分别于5月10日、16日发布全国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5省同步发布省级干热风风险预警。
同时,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联动开展冬小麦生产形势调研,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小麦产业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防范应对干热风,推进“一喷三防”作业落实。
河南省干热风预警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表明,采取防御措施的小麦千粒重比对照组高1.5克至1.9克,亩产增加30.1斤至38.2斤。山东、河南开展的冬小麦全生育期精细气象服务试验显示,服务地块每亩净增收达67.5元至78元,气象服务单产贡献率达8.7%至9.0%。
下一步,气象部门将持续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强化高温热害、台风雨涝、病虫害等灾害预报预警,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精细化水平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