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教授”赖永雄:让肉牛养殖变“黄金产业”

2025-07-03 21:26: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温智芝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夏日正午,桂粤交界的广东省怀集县梁村镇永红村,一个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正与养殖户仔细察看牛群的长势。

这位常年活跃在两广边界的“红色马甲”,就是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赖永雄。1995年,从柳州牧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步区灵峰镇。30年后,他带领乡亲们将肉牛养殖打造成致富的“黄金产业”,让“贺州寿城雄黄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抢手货。乡亲们亲切地称他“牛教授”,他却总是摆摆手:“我就是个给牛打工的。”

1995年,初出茅庐的赖永雄,选择用脚步丈量土地。他花了两年时间走遍全镇三个村寨,发现农户散养的本地黄牛普遍存在“三低”困境:受胎率低(不足40%)、出肉率低(仅约38%)、成活率低(牛犊死亡率超15%)。更棘手的是,村民固守“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对科学养殖充满抵触。

为了破局,赖永雄逢人就讲科学养牛的好处,三句话不离本行,鼓励大家养牛致富。他挨家挨户上门,手把手传授技术,并做好疫病防治。

“当年要不是雄哥帮忙指导,我哪能住上这楼房?”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爱群村养殖户梁培磁满怀感激。2001年,他偶然结识赖永雄,在其鼓励下开始养牛。“开始啥都不懂,黄牛品改、人工授精、孕期呵护,全是一头雾水。”梁培磁笑道,“技术难题全‘推’给了雄哥。”

面对零基础的梁培磁,赖永雄耐心指导,引导他养殖优良杂交母牛,再通过科学选配进行三元、四元杂交,培育优质肉牛。如今,古稀之年的梁培磁仍在坚持养牛。

在赖永雄的不懈努力下,灵峰镇的肉牛专业养殖户从1996年的5户发展到如今的72户,全镇肉牛存栏量从当年的三百多头跃升至如今的三千多头,有力带动全镇人均年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关。

“品种改良是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赖永雄深谙此道。在组织实施广西牛品种改良项目时,他组织技术团队走村串户,指导技术员为养殖户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多年来,经他们改良的母牛多达11万头,成功产下优质杂交牛犊9万多头,每头牛为农民增收5000元以上,他也因此连续多年荣获“广西优秀牛品种改良技术员”称号。

永不满足的他大胆创新,研发出“贺州楼利黄牛”“贺州寿城雄黄牛”两项高端肉牛杂交改良技术,一举攻克了广西本地黄牛饲养周期长、出肉率低的难题。这些技术在桂、粤、湘三省广泛应用,辐射带动10多万养牛场(户),创造经济价值超20亿元。2019年和2021年,他两度斩获“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成为行业标杆。

为更高效服务养殖户,赖永雄创建了“灵峰镇赖永雄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推广8个优新品种、12项新技术,成功破解67项养殖关键技术难题。在这里,他悉心培养了1133名乡村振兴紧缺技术人才,带动1.2万名养殖户掌握先进养殖技术。工作室也获评“贺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他被认定为贺州市高层次人才。

同时,赖永雄积极组建养牛协会和养殖合作社,构建起覆盖种苗供应、疫病防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协会和合作社,他累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147期、现场培训356期,提供技术咨询16.2万人次,诊治动物疫病12.1万例。他指导的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养牛协会,先后荣获“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称号。

扎根30年,赖永雄已完全融入两广省际边界的山乡。曾有多次调回城区的机会,都被他婉拒:“我已扎根灵峰,这里就是我的家。”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