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近日,在秦岭深处的330千伏输电线上空,一架特殊的无人机正平稳飞行。这是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自主研发的多旋翼电力探伤巡检仪,它搭载着X射线机,正对关键的耐张线夹进行带电“CT”扫描。短短几分钟,线夹内部结构的清晰图像便实时呈现在地面控制平台的屏幕上。
“过去检测耐张线夹耗时费力。”国网陕西电力技能培训中心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孙喆指着屏幕上精细的影像解释道,“必须停电,4个人扛着30多公斤设备爬上铁塔,费时费力还有风险。现在,无人机‘照一照’,内部缺陷一目了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3年初,国网陕西电力技能培训中心依托孙喆创新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8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团队,全力研发这套可带电作业的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成像板、精密机械传控装置和可搭载X射线机的专用无人机。
在无人机设计中,团队成员从高原巡检无人机设计中获取灵感,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航空铝框架,降低机身重量的同时还提升了结构强度与刚度。相较于传统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无人机,无人机重量减轻约30%,续航时间延长至45分钟,最大载荷提升至8千克,可稳定搭载X射线机、成像板等高精度设备。当前,团队成员正在研发配套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让多旋翼电力探伤巡检仪实现输电线路故障自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