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通讯员 赵肖兰
7月3日,四川省“智建融合,城市更新未来”技术质量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住建厅及相关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数百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发展新图景。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以智能建造驱动城市更新,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建设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城市更新,将从“大拆大建”转向“精准绣花”,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劳动密集”转向“智慧赋能”。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郭颖在交流发言中表示,智能建造技术正为“空间重构与功能再生”提供技术支撑。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对老建筑进行毫米级的精准测绘,为保护性修缮和改造提供精确的数据基础;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模拟,可以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优化新建筑的采光、通风和空间布局。
在会议期间举行的现场观摩活动中,集中展示了以中建三局西南公司四川省委党校(东校区)项目为代表的智能建造典范经验。该项目采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全布局,摒弃了传统“线性”建造流程,依托BIM技术,构建了一个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体”。其通过虚拟空间,实现了设计方、施工方、构件方等项目参与各方的数据同源、实时协同,图纸的每一处修改、构件的每一寸规格,都能在云端平台即时同步。同时,项目大量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将楼梯、墙板、阳台等部件在“智慧工厂”里标准化预制,再运至现场进行“搭积木”式的精准吊装,将建筑工地转变为一个高效、洁净的“总装车间”,让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该项目负责人图鸿说:“通过这种模式,这不仅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更减少了现场垃圾排放和环境污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谈论的智能建造,绝不是几项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生产布局革命。城市更新离不开科学高效的产业生产布局,四川省委党校(东校区)项目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体系深度融合,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创新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了构配件工厂化生产与现场智慧组装的无缝衔接。”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总工程师王惠朝说,未来企业将深化“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绿色、低碳、安全、美好的新型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