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工业小配件 解决生产大难题 ——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贾永庆

2025-07-04 17:30: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梁 乐  通讯员 高有鹏

走进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车间里机械轰鸣。维修电工贾永庆和同事们身背电脑和工具,在上千台设备中穿梭,快速处置故障。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从铁路工匠到全国劳动模范,贾永庆已在维修电工岗位坚守了25个年头。2019年,贾永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而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贾永庆,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攻关历程,探访工作室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成果。

终身学习实现梦想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维修电工岗位的?

贾永庆:1989年,我从新疆火石泉铁路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吐鲁番做检车员,在那里工作了6年后,又被调入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当了5年的车辆钳工。到了2000年10月,我才正式走上维修电工岗位。

我在技校时学习的是车辆专业,这其实和电工毫无关联。然而,我从小就对电工岗位有向往,对电路维修有兴趣。凭着一股肯钻研的劲头,我买了很多与电路维修相关的期刊和专业书籍,利用休息、节假日时间进行自学。为了系统提升自己,我还参加了自考,取得了大专学历。后来,我顺利通过单位维修电工岗位考试,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成为了一名维修电工,每天都和电路打交道。

回顾这段经历,我想说,只要肯努力,肯学习,跨专业就业也能取得成功。很多人完成学业以后就选择“躺平”,但其实,无论在哪个岗位,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都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技进步,维修电工接触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快速掌握新知识。

记者:您在技术创新或工艺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贾永庆:我的创新成果主要聚焦解决一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乌鲁木齐西车辆段是新疆铁路最大的货车检修基地,确保检修设备正常运转是我们的核心工作。近年来随着设备升级,智能化、数字化、机械化设备逐渐增多,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这也驱动着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解决进口设备配件问题。几年前,单位一台进口磨床上的电磁阀损坏,联系厂家后对方回复原装电磁阀已经停产,需购买整套液压站系统,价格要上百万元。通过研究,我发现一款国产电磁阀,价格仅需几千块钱。随后,我根据液压站运行原理对这款国产设备进行适配改造,取得成功。目前,设备已平稳运行三四年。类似这样通过软硬件改造替代进口零部件的成功案例,我积累了不少。

聚焦一线创新攻关

记者: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贾永庆:我们工作室主要聚焦解决货车车辆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具体包括开展检修设备设施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工艺流程改进、工艺装备研发、疑难故障处理。此外,工作室还开展了培训教材开发、带徒传艺和学习交流等工作。

工作室的目标是,深化技术技能创新成果,推广传承绝活绝技,从而提高车辆维修质量,缩短乌鲁木齐西车辆段生产检修工艺装备水平与全国铁路先进单位的差距。

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围绕生产一线出现的各种难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目前已获得“一种止动垫片模具”“机床安全防护踏板”和“一种滚动轴承密封罩压装模具以及压装系统”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些发明虽然看起来是“小物件”,但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比如说轴承密封罩压装模具,它只有碗盖大小,但安装到液压杆下方,能够使密封罩压装合格率提升到95%以上,解决之前液压不稳定、误差大的难题。

再比如安全防护踏板,原本数控立车和机械臂没有电路联通,工作人员作业有安全隐患。后来,我们安装了安全防护踏板,并重新设计控制电路将二者联通。现在,工作人员只要站在踏板上,机械臂就会自动断电,从而消除了安全隐患。

此外,工作室还不断总结经验,汇编的《机械动力设备疑难故障100例》成为本单位维修电工必备的“口袋书”,反响很好。

当前,人工智能底层模型与技术已经深入千行百业。工作室积极布局,计划借助DeepSeek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维修工艺。

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需要大量数据。我们一方面要收集设备公开数据,另一方面要对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进行重新梳理和集纳。

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

记者:工作室如何培养人才?

贾永庆:人才培养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作室人才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为工作室成员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提供政策扶持、场地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着力搭建一个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

我们坚持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一是突出实践锻炼,在项目中锤炼人才。工作室每年创新创优及技术攻关不少于8项,申报小改小革不少于6项。工作室成员通过牵头或深度参与这些项目,直面现场技术难题,在解决问题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同时,工作室成员要针对现场出现的技术难题,对技术工人进行指导,并形成总结材料。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教学相长、提升带教能力的机会。

二是强化理论培训,在教学中夯实基础。为了系统提升成员及学员的理论素养,工作室成员每年编写教材及教案4件,年度授课课时不少于30学时。师带徒机制是我们培养新生力量的关键,工作室每名成员带徒弟不少于1人,并签订师徒合同,师带徒期满后徒弟技能水平要有明显提升,并能够完成技能等级晋升目标。

记者:未来,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贾永庆:下一步,工作室计划扩大规模,吸引更多有追求、有抱负的技术工人加入。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同时还要升级装备,赋能创新实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做支撑。我们计划引进实训机器人,并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虚拟实训平台,让工作室成员勇于创新,大胆试错,迭代优化方案。

最后,我们还计划引进数控加工教具,让大家自己动手加工模块,提升工作室成员主动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