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腐中挖洞” 柳梧铁路最长隧道贯通

2025-07-04 18:28: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杨秦文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7月3日,随着最后一道岩壁在机械轰鸣中破碎,柳梧铁路控制性工程紫荆瑶山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8888米,是全线54座隧道中最长的一座,其贯通标志着柳梧铁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线建成通车按下了“加速键”。

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代建、中铁一局集团承建的紫荆瑶山隧道穿越广西大瑶山南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面对复杂的地质挑战,项目建设团队精准设计、精心组织、精细管控、精益施工,科学编制了设计方案并动态优化,细化编制专项施工方案50项,组织召开10余次专家会反复论证,科学系统做好管理策划、勘察设计、计划组织、施工作业等工作,并开展多项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建设难题。

据介绍,在隧道进口150米红黏土浅埋段,埋深仅有4—12米,犹如“在豆腐中挖洞”。项目建设团队采用“地表预加固+微台阶快速封闭”工法,通过注浆加固、静态爆破等措施,成功控制地表沉降。隧道两处下穿运营高速公路,最小净距21.75米,团队联合高校开展技术研究,采用三维仿真分析制定“分部爆破控震+联合监测”方案,有效确保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针对下穿双髻河的90米高风险段,团队以“超前注浆预加固+三台阶临时横撑”工法,形成闭合支护体系,化解涌水突泥风险。

为确保隧道开挖质量和精准度,施工中,团队应用扫描仪进行超欠挖检测,在隧道每循环断面开挖后及时进行断面扫描,对开挖断面进行超欠挖分析计算,为后续循环断面超欠挖控制提供依据,有效确保施工质量,同时实现降本增效。针对洞内最高38℃高温的情况,团队研发冷凝通风一体化装置,实现降温6℃且较传统降温方法节省电量25%,保障作业工人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并降本增效。

截至隧道贯通时,项目建设团队累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另有2项发明专利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撰写论文6篇,其中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篇;编写申报了4项省部级工法、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了省部级QC成果二等奖1项。

柳梧铁路是柳州至广州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正线全长238.167公里,为国铁Ι级、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铁路,设计速度目标值160公里/小时。项目建成后将完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拓宽区域内客货运输通道,对川渝云贵大部分地区及桂中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