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7月4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人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据悉,论坛以“年轻·融合·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这一年轻事业和年轻人的事业,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共话青年人才培养、创新引领未来等热点议题,致力于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现场,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为论坛致辞。论坛现场,诺贝尔奖得主、特邀院士、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才等,深入探讨构建自主人工智能生态、开源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等方面话题,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发展路径,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前沿智慧和人才动能。
本次论坛发布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来自清华大学翟季东教授团队的“赤兔(Chitu)——大模型推理引擎”,通过底层革新,显著降低推理成本,推动构建自主技术闭环,为产业智能化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坚实支撑。
本次论坛聚焦“产学研融合·共育人工智能人才”和“育评用一体·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这两个关键领域。论坛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揭牌成立“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会客厅”,搭建全球青年人才沟通交流平台;发挥智库作用,强化人才发展规律研究,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持续认定算法人才,优化升级人才服务卡,进一步激发人才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门头沟区坚持把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培育地区转型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先后纳入全市人工智能重点布局区、全市E级智能算力高地,构建起全要素产业生态,“京西智谷”品牌影响力、发展力不断增强。同时,门头沟区发挥人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构建全市首个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产学研相融合的有效路径,着力打造京西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和产业集聚地。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联合承办。
(门头沟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