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郑好
乐聚机器人“夸父”化身交通劝导员、四足机器“警犬”探路危险场景、高铁接触网巡视机器人精准作业……7月4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四川绵阳看到,当前机器人正加速“跑”进当地居民的生活。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承载地,绵阳锚定“587”产业体系新赛道,聚力构建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推动这一新兴产业从“新赛道”向“主赛道”加速迈进。
走进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穿“小白鞋”的人形机器人正借助吊绳调试步态,即将交付客户。“零部件订单排至8月,人形机器人整机订单已约满9月,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公司运营总监颜进坦言。这家扎根绵阳13年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与“神经”(底层算法)协同技术,突破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壁垒,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突破支撑机器人稳健应对复杂环境,产品在市场持续走俏,更释放出强大“链主效应”——过去依赖沿海供应商的天链,如今吸引众多电池、磁材等上游企业落户绵阳,甚至沿海配套企业也“近链布局”。
以天链机器人为引擎,绵阳加速构建“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产业闭环,同步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建设。数据显示,全市79家机器人企业2024年产值超2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绵阳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比较优势独特,集国家级科技力量与长虹、富临精工等制造企业资源于一体,工业场景与市场牵引力兼备。”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刘满禄指出,尽管在核心算法、跨学科人才储备上仍需补强,但绵阳已靶向施策: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绘就产业图谱;依托长虹等链主打造研发飞地,链接前沿技术;推动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链主,长虹、九洲电子、天链机器人等3家企业跻身省级标志性产品链主,精准补链强链。
锚定“587”产业目标,绵阳正以政策赋能加速突破。绵阳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明表示,当地将出台《支持特色产业新赛道突破发展若干政策》,依托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强化场景应用,目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以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为支点,为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新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