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上海正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如何发挥司法支持和监督仲裁的职能作用,助力加快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7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发布会,通报2020年至2024年上海法院仲裁司法审查情况,并发布十个典型案例。
据悉,近五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2616件,受理申请仲裁保全案件6933件,案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仲裁司法审查类案件从2020年的453件上升到2024年的634件,增幅明显小于仲裁案件,反映了上海仲裁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和经营主体接受度;仲裁保全类案件从2020年的834件上升到2024年的2337件,反映了上海法院对仲裁活动的支持力度。在上海法院受理的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中,最高年份标的总额达36.7亿元,最低年份2.8亿元。2024年,两起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仲裁司法审查十大典型案例。三起准确适用《纽约公约》的案例被收录进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法规判例法系统。
上海是我国率先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城市之一,当前正在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上海法院在健全完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赋能诉讼与仲裁相衔接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关注。
仲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司法的支持与赋能。“近年来,上海法院在依法办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的同时,稳步推进支持上海仲裁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举措。如赋能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的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上线‘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成为上海特色‘诉仲协同’模式的重要实践范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说。
“该平台开通了在线向法院申请仲裁保全和调查令等功能,不仅实现了双方的数据互联,也为当事人、律师提供了便捷的全天候使用通道,切实拓宽了‘诉仲协同’的快车道。”上海市政协委员、安杰世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强调:“希望上海法院继续以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改革赋能,助力提升仲裁效率和公信力。”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庭长何云介绍,该庭自成立伊始就组建了专门的仲裁司法审查团队,加强专业化审判建设、加大机制改革探索力度。“如法庭注重发挥数字改革赋能优势。今年以来,新收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达到100%,在线庭审适用率达77.9%,助推仲裁司法审查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下降至38天。”
据悉,为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保障《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关于临时仲裁创新探索的落地实施,2024年6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涉“三特定”临时仲裁司法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明确除金融纠纷的临时仲裁司法审查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辖外,其他临时仲裁司法审查由上海海事法院集中管辖,保证新类型仲裁司法案件办理的程序规范和适法统一。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海事及海商审判庭庭长金晓峰通报了十个典型案例情况。其中案例七,上海海事法院审结的某国际贸易公司与某货运代理公司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对临时仲裁中涉外因素判断、临时仲裁员选定等问题的认定规则进行阐释。该案是全国首例确认临时仲裁协议效力案,为临时仲裁更广泛地落地提供了稳定的司法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