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呼唤智能  科技应声而来——浙江举办“AI+农业”专场对接会

2025-07-09 18:05:4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王语嫣

“动物疫病的防控,正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控’转型,但是目前专业兽医,特别是基层兽医仍相对缺乏。”面向与会企业代表,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曾涛介绍道,研究所建立了覆盖20多种高发疫病的10万级精准标注影像数据库,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团队,希望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畜禽疫病智能识别与早期预警系统,比如形成能测定呼吸、咳嗽、体温等多模态异常行为与生理指标的技术、设备。

7月8日,浙江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专场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的5家研究所和湘湖实验室(农业浙江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同阿里云、海康威视等6家企业的与会代表进行供需对接。20余项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技术需求现场发布,涵盖病害生物防控、生物合成、精准畜牧业、智能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等方向。

传统农业高度依赖经验,涉及因素多、受天气影响大、劳动强度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认为,从农业装备、农业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系统,再到智慧牧场、果园,以及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农业发展的广阔天地,正适合AI大显身手。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去年11月,浙江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活动现场,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管孝锋对浙江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进行详细讲解,明确“浙江到2030年将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

为破解大面积巡田中人工效率低、监测精度不足的难题,海康威视此前已开发出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可通过多光谱成像、AI算法与可见光技术融合,对作物长势变化进行大面积实时监测,量化分析农作物长势,优化管理措施。海康威视农业行业总监季俊康说,公司以计算机视觉、机械臂及机器人、机器学习三大技术手段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病害识别与诊断、简化作业、经验指导三大需求。 

“希望联合企业开发深度学习模型,捕捉SNP位点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表型逆向推导基因型变异组合算法,应用于种质资源筛选优化和杂交亲本推优和后代选育等。”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洪高洁说,围绕智能育种、生物合成和作物表型平台三方面,研究所此次共发布6项需求,旨在构建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创新链场景,形成“数据获取、数据整合、预测建模、应用决策、主动设计、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

洪高洁说,这不仅能显著提升传统育种效率,还将开拓合成生物学新领域,每个环节均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技术突破潜力。

活动期间,浙江省农科院与海康威视、新华三、百图生科(北京)、托普云农针对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合作签约。浙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劳红武介绍,本院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育种技术创新、智能农机研发、数字农业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未来将加强跨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农业”融合创新。

“运用 AI 技术可应对耕地少、劳动力老龄化等挑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浙江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娄万总表示,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综合实力强劲,产业规模大、模型能力领先,同时作为农业强省,具备良好基础,结合“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将通过聚力核心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落地,推动“AI+农业”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拓展智慧农业空间。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