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朱玺 滕继濮 魏依晨
古樟成林,茂密葱茏,绿叶掩映下,青砖黑瓦若隐若现。7月9日,记者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尽管烈日当空,但走在村里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看溪流潺潺,听风铃叮咚,给紧张的行程平添了一份幽静和难得的惬意。
钓源村村委会妇联主席彭月红介绍,该村拥有上千年历史,始建于唐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后裔和同宗聚集地,现存明清赣派建筑150余栋、古樟树2.6万棵,曾走出过9位进士、32位举人,被誉为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
然而,仅仅几年前,钓源深陷困境——由于人口流失、房屋破败,这座千年古村几乎濒临消失。“以前村里的垃圾随便乱扔,有的就丢在池塘边,水也被污染了。路都是泥巴路,房子都是瓦房,很多人搬入新房子后,有些老房子就糟蹋喽。”有村民告诉记者。
蝶变发生在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有古村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的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合作,建立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体系,构建“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与开发之路,成功将“空壳村”打造成了“网红村”。
在村落开发过程中,当地以古村整体风貌为核心,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生态格局与人文肌理,营造原生态、沉浸式的文化环境。围绕“七整一管护”重点内容进行保护修缮,开展污水治理和水系净化工程,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钓源古村功能品质,实现古村新貌、古村新意、古村新生。
“我是传承者、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彭月红说,小时候,外婆家就在古村,长大后自己又成了古村的媳妇。古村改造,让村子变美了,受益最大的还是村民,村民自家院子一年按35元一平方米流转,合同期限为20年,一次性付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
如今,通过房屋流转、就业安置、村企合作等机制,当地激励村民以多种方式融入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110余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9万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实现共富共享。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