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扬帆前行——“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2025-07-10 12:04: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7月8日,大连海事大学实验室,一台笔记本大小的全球导航卫星反射信号(GNSS-R)传感器正以每秒10次的频率跳动。红蓝信号灯闪烁间,海面波高数据以0.2米的精度实时生成——这是该校李颖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GNSS-R技术,它让北斗卫星在海洋环境感知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GNSS-R海洋环境探测技术的研发,仅是辽宁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科技实力“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之一。作为我国重要的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制生产基地,辽宁诞生了全国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艘航母。辽宁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规模居全国前三。辽宁正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发力点之一,加速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跨越,为我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东北样板”。

产学研合作锻造科技实力

在辽宁“海洋科技版图”上,坐落着6个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58个省级创新平台。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又是创新成果产出的推动器。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发挥海洋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的创新优势,开展了一批重要海洋关键技术攻关,高质量海洋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保障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传统技术波高反演误差超过0.5米,我们的干涉复数场相关时间算法将精度提升60%。”李颖介绍,应用GNSS-R技术的被动式智能监测系统不仅成本降低70%、体积缩小至传统设备的1/3,更在“神华512”轮等实船验证中,实现高海况下对海冰等弱目标的静默探测,填补了我国极地航运监测空白。

产学研协同努力,助力辽宁省船舶海工产业“驶向深蓝”。前不久,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起航南下巡展,成功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及岸基远程驾控测试,实现智能航行的全新技术突破。这一“海上智能实验室”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船舶智能化程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支撑“新红专”轮船岸协同智能航行技术的岸基“数字大脑”——国内首个功能完备的智能船岸基数智运控中心由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产学研在海洋科技方面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联盟整合了34家高校、企业。在合作项目实施方面,辽宁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聚焦海洋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解决方案。在海洋智能装备研发、海洋生态监测技术等关键领域,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榜单,高校和科研院所团队揭榜攻关。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船舶重工等企业联合,围绕高性能船舶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成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提升了辽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让越来越多的“辽宁造”迈向“世界一流”。

6月24日,恒力重工首制30.6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VLCC)命名仪式举行。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孝海介绍,首制VLCC是恒力重工为世界知名船东Dynacom打造的精品船舶,首制VLCC的成功建造,加快了恒力重工挺进“世界一流”的步伐。

南海“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下,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ICCP)和数字孪生结构健康管理系统(HMS),如同“隐形守护者”,给平台穿上“智能防护衣”。其中,ICCP作为国家首台套设备,让海洋构筑物防腐延寿不再依赖进口;全球首创的HMS则为110座海洋平台积累珍贵数据,推动我国首个“智能化”导管架诞生。

多维度举措提供坚实支撑

数据见证着辽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2024年,辽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8.7%;智能船舶相关专利数量全国第一,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5%。

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背后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多维度的支持举措。

在政策层面,近年来,辽宁省持续强化扶持力度,通过积极争取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项目、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等专项资金,以及利用《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目录》,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聚焦“应用验证”环节,辽宁加速首台(套)试验验证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在产业规划方面,202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正式发布《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占GDP比重14%以上的目标。

202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深海装备、绿色能源等“卡脖子”领域。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速6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18%,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辽宁省支持海洋骨干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等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通过整合各方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在辽宁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世界最大规模乙烯装置订单,并成功研制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填补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此举推动了我国乙烯产业的技术升级,降低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化工产业的稳定运行。

辽宁正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研发为支点,撬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娄玉琳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