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党建引领聚合力 抱团发展促振兴

2025-07-09 21:06: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刘健 王思琦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所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103个嘎查村(行政村),数量位居全区前列。

一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但由嘎查村“单打独斗”探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往往面临资源分散、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近年来,通辽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新路径,推动集体经济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共赢”,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组织——激活发展“主引擎”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以绵软香甜的甘薯而远近闻名。

“随着各村甘薯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分散种植导致作物品质参差不齐、恶性比价竞争、销路难以打开等问题逐渐暴露,好在问题发现得早、解决得也早。我们通过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把嘎查村之间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通辽市光照农产品种植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青龙山镇互利村党支部书记刘富田说。

为做优做强“青龙山甘薯”品牌,青龙山镇互利村甘薯种植示范合作社联合南部山区47个嘎查村党组织,注册成立通辽市光照农产品种植加工有限公司,打通甘薯产销全链条。2024年,奈曼旗甘薯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总产值达3.6亿元,直接带动全旗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把发展水平不一、资源禀赋各异的嘎查村联合起来,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通辽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提出龙头带动型、产业链接型、飞地抱团型、结对帮促型4种发展模式和21项推进措施,鼓励引导各嘎查村形成“共赢合力”,探索形成村企联合、村村联合、村社联合抱团发展新模式。

抓联动——盘活田间“金疙瘩”

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一直以来重视发展养殖业,3个现代化的肉牛、湖羊、生猪养殖基地整齐分布在该镇查干敖村周边。

“过去我们村的地是挺多,但都是盐碱地,作物生长得慢,经济效益始终不太乐观。2021年,我们和14个建设用地较少的嘎查村采用‘飞地抱团’模式联合发展,共同承接了1700多万元的养殖项目,仅一年就带动村民增收50余万元,真没想到盐碱地也成了致富的‘金疙瘩’。”回想到近年来村上的变化,查干敖村党支部书记孙波十分感慨。

为发挥嘎查村党组织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通辽市鼓励各地区把“成熟的技术、完善的运营”与“分散的土地、局限的发展”优化整合,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扶持产业项目等方式,推动“沉睡资源”变为“致富资本”。

“针对抱团发展的嘎查村,我们还会在涉农政策、项目、人才和资金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构建起‘市级指导、旗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落实’四级联动机制。”通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东宇表示,目前,全市累计争取上级扶持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453个,扶持资金7.54亿元。2024年全市嘎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亿元,平均每村22.9万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能手——锻造过硬“领头雁”

为解决“空心村”发展难题,科左后旗创新推行“空心村”“中心村”结对发展模式,由“中心村”“两委”成员对“空心村”党组织充分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

“今年年初,伊和布拉格嘎查作为‘中心村’与我们村结对,通过建立村村协作机制、设置联村人才‘青雁’岗,不仅村集体经济有了起色,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准巴嘎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包荣说。

“头雁”领航、“雁阵”齐飞。为进一步提升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通辽市一方面着眼提升“头雁”能力素质,实施“头雁”素质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比武争星”活动,精准识别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领头雁”,鼓励引导其成为抱团发展的“主心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通辽市着眼积蓄发展动能,实施乡村人才回引工程,从经商返乡人员、本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4109名优秀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鼓励村“两委”干部跨村任职,建立起人才共育、能人共享等机制,打破嘎查村人才壁垒,推动全市嘎查村集体经济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壮大。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组织部提供)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