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咔嚓一声按下快门,再从相机里抽出一张带引条的相纸,沿着边缘缓缓撕开,像开盲盒一样,期待着“撕拉”后的照片不要有色点和变色。这是时下许多年轻人体验“撕拉片”的经典场景。
什么是“撕拉片”?其工作原理是什么?与同为即时显影的拍立得有何区别?“撕拉片”成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原因是什么?7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即时显影拍出复古感大片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韩晓强告诉记者,“撕拉片”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波拉罗伊德公司创始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发明的一种可剥离的即时显影照片,其胶片厚度为35毫米,包含了相纸(正片)、感光乳剂、负片三层。在胶卷无法迅速冲洗的年代,即时显影的“撕拉片”像“预览系统”一样,帮助摄影师快速判断拍摄效果。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拍摄成本降低,“撕拉片”的实用功能减弱,生产厂家停止生产,最终淡出了摄影行业。
将“撕拉片”放入相机进行拍照时,其成像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表层的胶片感光,高光部分变黑,暗部透明,形成一个表面的负像。第二步是在相机外感光,拍摄者把胶片从相机中拉出来,这时候相纸边缘的药水包,也就是显影液被滚轴破坏,均匀覆盖在正片和负片之间。在照片拉出来后,自然光线会穿透中间的感光乳剂,使之根据表层负像的轮廓在底片上慢慢成像,这个过程也叫“负负得正”——底片上的透明部分在正片是暗部,底片上的暗部在负片上是亮部。第三步是在定影完成后,将复盘和正片撕开,最终得到一张“撕拉片”的正片。
韩晓强表示,“撕拉片”银盐沉积的显影方式,使得拍出的照片自带油画般的肌理感,边缘还泛着暗房手工显影特有的光斑与雾痕,具有一种复古的风格和颗粒感,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的复古、朦胧氛围大片的心理。此外,“撕拉片”是即时的,会因为撕拉操作方式、药水成分、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影响,导致成像效果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在撕开相纸的过程中,充满未知、刺激的体验。
妥善保存娇贵、稀有的“撕拉片”
“撕拉片”和此前流行的拍立得都是即时显影,两者有何区别呢?
韩晓强告诉记者,“撕拉片”实际上是拍立得的一个品种,两者成像的技术在原理相似,都是一个由负片、正片和中间的乳剂层组成的复合胶片,都需要滚轮来挤压照片边缘的显影液,区别主要在于翻正片的方式。“撕拉片”是同侧曝光,在两层胶片之间进行翻正片和定影;而拍立得则是在感光后从其白色的背面进行日光显影,它的正像出现在黑色底片的背面。此外,“撕拉片”需要用手抽出胶片,但拍立得多是依靠其电动马达把胶片推出来。
“正因为出片和出片的特殊性,不少网友在使用‘撕拉片’时,会出现照片模糊、成像失败的结果。”韩晓强建议,使用“撕拉片”拍摄时,最好用填充了大量镁丝的一次性闪光灯泡,亮度大但闪光时间很短,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最终照片的效果。但由于“撕拉片”已经停产多年,目前市场上的“撕拉片”都是过期胶片,报废率高,可谓是“拍一张少一张”,因此拍摄者在撕开胶片时,动作最好匀速轻柔地进行。
当数字影像已经突破8K大关时,年轻人反而不惜花费高价追求20世纪的摄影方式,对此韩晓强认为,“撕拉片”除了满足拍摄者氛围感照片的需求外,还契合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跟风展示“撕拉片”的使用感受,将拍出的物理照片通过扫描或对其拍照、拍视频等数码化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由此,“花钱买享受”被转化成某种形式的“花钱买点赞”,满足了年轻人被“围观”的心态。
“‘撕拉片’所追求的朦胧美,当前的手机拍摄软件就可以实现,年轻人追求‘撕拉片’,更多的是追求猎奇的体验和陌生人的关注。”韩晓强表示,当前,“撕拉片”价格水涨船高,摄影容错率低,除了个别的技术性爱好者之外,不建议一般用户大量购买“撕拉片”。购买“撕拉片”后,需要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避免堆叠、挤压,与有异味和化学挥发性的物质隔离,远离微波炉、电视、路由器等磁场区域。外出携带时,最好使用专门的照片保护盒,未用完的“撕拉片”则建议重新密封保存,最大限度保证“撕拉片”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