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的实验室内,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成员正在做一种绿色催化剂的实验,这种催化剂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为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开辟了新的路径。百年前,侯德榜先生曾在北洋大学堂讲授《纯碱制造》等课程,为“红三角”纯碱的民族工业梦奋笔疾书。
跨越世纪的两幅画面,正是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报国路的生动缩影——国家需要什么,天大化工就干什么。7月12日,天津大学举办了化工学科百年发展大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师生代表相约大会,共襄百年盛举、共谋发展大计。
风雨百年,丹心从来系家国
1895年,甲午战败,值国家危难之际,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在历史的烟云中迈出了救亡图存的关键一步。学堂设立律例、工程、矿务、机器4个学门,其中采矿学门所设矿务学课程有化学、深奥金石学,肩负“兴学强国”使命的化工种子悄然播下。
1925年,北洋大学开设工业化学讲堂,讲授工业化学等课程,开展实验、实习,正式宣告了天大化工学科的启航。这一时期,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受聘担任特约讲师,讲授了《硫酸制造》《工业用水》《纯碱制造》等课程,为天大化工谱写了璀璨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八大名校化工系汇聚于天津大学,汪德熙、汪家鼎、余国琮、张建侯、丁绪淮等一代宗师云集,开启了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进入新时代,天大化工在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在关键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技术成果不断转化落地。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天大“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持续保持第一或A+。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驱动行业变革、赋能产业进步,切实履行了服务国计民生的时代担当。
奋进百年,矢志科技为报国
“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在天津大学任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带领团队昼夜攻坚,创造性地提出“两塔法”非稳态连续精馏理论,成功自主研发重水精馏分离技术,有力支撑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
“把中国建设成为化学强国”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奋斗一生的目标,面对青霉素这一“救命药”的国际先进技术垄断,她带领团队发起冲锋,成功研发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装备,并在华北制药成功产业化,彻底解决了我国青霉素纯度低、易过敏、稳定性差、能耗高的难题,让“救命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到20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对感光材料这一“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国内技术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带领团队历经七年攻关,从特种红外军用胶片到彩色民用胶片,彻底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团队的人工合成长链染色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作为该团队标志性突破,这项研究不仅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更实现了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做研究要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怀远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天大化工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等新兴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如今,天大化工在新能源化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燃料技术、有机光电材料、稀土催化技术等领域形成独特科研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发展做出出色贡献。
传承百年,强国担当育人才
21世纪初,以余国琮先生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先行者受教育部委托,牵头组织全国9所高校开展《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自此二十多年来,王静康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不断推动化工教育创新,先后围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认证体系、专业规范、国家质量标准、卓越化工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携手国内兄弟高校,共同引领中国化工高等教育改革。
如今,天大化工正在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表示,“我们将以促进产教融合、交叉赋能、人机协同、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化工+AI’课程群,打造百门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化课程,并建设一个从基础前沿到工业应用的智能平台,形成智能化、数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卓越化工人才培养。”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发展大会上,天大化工携手全国化学同行共同发起成立“化学工程产教融合联合体”倡议。同时,天大化工学院分别组织了化工学科发展论坛、校企融合发展论坛和校友论坛等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表示,天大化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突破,始终走在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前列。他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界共谋化工学科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高水平化工领军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天津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