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林旭 实习记者 王曼茜
做得了科研,写得出诗篇,猜得透心思……人工智能似乎正变得愈发无所不能。在硅基智能与碳基生命日益交融的当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人类文明行稳致远?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平行分论坛于7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唯有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消弭数字和智能鸿沟,超越隔阂和冲突,共享科技创新和文明繁盛成果。
擦亮合作与包容的底色
“科技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纽带,而文明也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道德指南针’的作用。”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部长郑立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回应了时代关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马来西亚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文物保护等领域。
在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中国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令郑立慷印象深刻。
“在数字故宫和活力故宫建设中,故宫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带来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主任曲亮向记者表示,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的保护传承十分依赖科技创新与应用。他建议,要更好地利用“标准”这一全球通行的技术语言,为文化遗产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共享与国际互动等提供支撑。
从古丝绸之路上天文历法、数学算法、医学典籍等方面的知识互通,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上联合考古、古迹修复、数字基建等领域的协同攻关,科技合作不断突破时空和认知局限,拉近着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
“国与国之间只有通过交流、互鉴、合作、共享,才能更好地应对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多米尼加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部部长富兰克林·加西亚·费尔明说,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当前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他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在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铺开垫子,促膝而谈。”汤加传统委员会主席瓦伊阿引用当地这一谚语,强调各方通过对话沟通解决分歧、达成共识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此次论坛为全球各地的各种文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对于探索如何缩小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差距,实现文明共荣具有重要意义。
点亮文明和合共生之光
站在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与会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应充分发挥科技合作的桥梁作用,以拓宽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与广度,为携手逐梦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科技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文明是科技向善的保护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说,能源等问题绝非任何一个国家或一种文明能够单独解决的,开展科技合作和文明交流应求同存异,在对话交往中凝聚共识,在包容互鉴中推进合作。他呼吁,建立开放、包容、普惠的良好合作生态,以确保科技发展成果能更好地惠及全人类。
人工智能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基础科学的发展,去年的化学和物理学诺贝尔奖就是例证。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前任主席哈维尔·加西亚·马丁内斯指出,人工智能已参与到当前最激动人心的科学研究之中。针对随之而来的伦理、知识产权、公平性、包容性等问题,各方应集思广益,携手合作,促进其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
“科学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也是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最佳工具。”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焦念志深切地感受到,大科学计划不仅是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文明对话的窗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关乎人类存续的议题,唯有坚持对话合作才有出路。
“工程师不仅在建造工具,也在创造文明。技术是有感情的,承载着其背后设计者的理念。”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委纳文·瓦索亚表示,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应遵守伦理规范,倡导科技向善,守护文明多样性。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精彩探讨。”联合国经社部助理秘书长比约格·桑德凯尔坦言,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不同背景人士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商科技交流和文明互鉴之道,正是合作包容理念落地的具体体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论坛主办地钓鱼台国宾馆此时正繁花盛开,恰如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此次对话达成的共识必将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有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