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7月10日至12日,在科技部帮扶团积极对接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邢新会教授率十余位专家团队及相关科技企业,就推动井冈山大鲵等特色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助力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开发、产业化转化到井冈山调研指导。
井冈山独特的地理气候与纯净水源,为大鲵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也使其成为井冈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井冈山大鲵年产量约2万尾,地区保有量超10万尾,目前产品以活体销售为主,医药健康价值挖掘不深,精深加工产品少,未进一步释放经济效益。
清华大学团队此行先后调研指导了茅坪镇华宝和坪洋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大鲵养殖基地,详细了解当地大鲵养殖技术、产业规模、面临的技术瓶颈及未来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团队的大鲵全组分开发与活性肽生物制造技术,为高附加值开发提供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为井冈山大鲵这一特色产业致富路规划新路径。
“我们希望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化科研攻关合作,深入挖掘井冈山大鲵在生物医药、高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巨大潜力,提升井冈山大鲵的附加值;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加速共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实验室及中试生产基地,通过实践基地、工作站等模式,共同创新特色农产品产业转化、生产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可行性模式,延伸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在座谈会上,井冈山市委副书记颜卓洲说,期待通过交流互访、专业培训、联合课题研究、学生实习实践等模式,培育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骨干与技术精英。
座谈会上,井冈山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当地企业与清华专家面对面,围绕大鲵产业问需求、找难点、解难题。
“井冈山大鲵肉质细嫩、营养富集,但这么好的资源没有挖掘出高价值,近些年来市场认可度偏低、销路不太畅通,我们干着急。”大鲵养殖户杨志平说,清华团队的到来为当地娃娃鱼发展带来了及时雨,希望通过清华专家的生物技术激发高附加值,把这一活化石转变成井冈山的一块“金字招牌”。
“我们在医药健康工程等领域有着突出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目前我们已从大鲵中提取出具有降尿酸、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功能的活性多肽,投入中试生产。”邢新会说,将结合井冈山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科研优势与井冈山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大鲵蛋白精深加工为基础,在探索建立中试生产基地、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对接大湾区产学研网络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创新技术转化落地,共同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井冈山市科技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