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北京举办。在会上,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说,我国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有力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回顾中国环境新闻报道走过的历程,水环境报道也一直是环境报道的重点领域。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他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围绕“系统、协同、双赢”和“精准、科学、依法”下功夫。新时代,应努力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系统治理转变;从以政府为主,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转变;从单一目标、单一部门、单一区域为主,向多目标、多部门、多区域协同推进、共商共赢转变;从较为粗放的环境管理向精准科学依法转变。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建议,各地应进一步归纳总结经验做法,展现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成效,提升公众对于美丽河湖的认知,引导公众共同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等。
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作地方经验发言。目前,亮马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北京旅游消费的新亮点。“生态价值转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生态治理深度联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推动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证明了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的主要内容,梳理了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和新机制建设的现状等。他建议,我国应继续完善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加快建立更加立体的监测平台。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了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的编辑心得,讲述那些油墨字里流淌的江河故事,以及一群作家用笔墨守护江河的赤子之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低碳、绿色园区转型,借鉴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开展风、光资源利用等。
在交流环节,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分享了在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的环保所见所闻和实践案例。参会嘉宾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进行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