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费鸣起
随着数字经济和智慧中国的深入发展,时空信息工程这一新专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中,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成为29种新增专业之一。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布点高校——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布局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校,此次增设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针对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前瞻布局。
具备坚实学科基础
“时空信息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时空信息工程是一门以“时间+空间”为核心,融合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实现对物理世界全面感知、精准认识、智能分析与创新服务的交叉学科。它的核心是“时空”与“信息”的深度耦合,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时空架构师”。
从实际应用层面看,小到日常出行时的导航路况更新,大到智慧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以及自然资源的监测管理,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这些都离不开时空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撑。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是推动时空信息智能化应用的重要举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袁强强说,这为培养新时代时空智能处理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全新路径。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时空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平台,承担了“地球时空基准”“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北斗导航与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沿科研场景。
交叉融合建设课程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学科壁垒?
武汉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围绕‘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实现‘测绘遥感+时空信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袁强强表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精心打造了贯穿“时空基准—时空感知—时空认知—时空智能服务”全链条的专业课程体系。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以时空基准原理与方法为基础,融合遥感、地理信息、北斗导航等专业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时空数据采集与处理基础。
同时,该专业大力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计算机科学领域课程,以及卫星海洋学、水声探测等海洋科学领域的模块化课程,培养学生融合时空信息、算法和场景的能力。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注重以前沿场景为驱动,开设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灾害监测等多元化案例课程,采用项目制实践模式,有效串联多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实现技术链全覆盖,内容从先进时空感知设备原理延伸至时空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发,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处理—时空赋能”的完整闭环。
此外,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注重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同时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时空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紧密结合。例如,学生需要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智能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智能监测、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时空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实际场景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拥有解决复杂时空分析与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能推动时空信息智能化处理与应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在传统人才培养中,测绘、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相对独立,难以满足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时空感知—智能处理—应用赋能”的全链条需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其不仅要求精准获取三维空间数据、构建动态时空模型,还需要将海量时空数据有效转化为治理决策依据,而具备此类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下市场所急需的。
武汉大学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联合行业龙头及国家级科研机构,搭建真实场景实践平台,让相关专业学生在智能交通优化、低碳空间设计等项目中锤炼实战能力。这种从课堂到城市治理一线的“无缝衔接”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将在哪些领域就业?袁强强表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就业前景广阔。
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时空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森林、水资源、土地利用等自然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他们可以通过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城市交通、能源分配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领域,他们可以参与到交通系统的规划与优化中,开发和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在低空经济领域,他们可以通过开发“北斗+惯导+视觉+激光”的自主飞行与测量系统,实现无人化的物流运输、安全巡检和应急管理等。
未来,这些“时空架构师”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