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七月的松嫩平原,稻浪翻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新光村的稻田里,一场特殊的“比武”正在上演:示范区稻苗如绿色地毯般铺展,株高齐整如阅兵方阵;相邻地块却杂草丛生,稗草、野慈姑、扁秆藨草与水稻争抢阳光与养分,株高差距足有半个拳头。
同样的阳光,同样的黑土,拉开差距的源于一场“除草革命”。
动态施药重构除草模式
“早先哪懂啥窗口期,看见草就打药!”示范区的这片稻田是种粮大户金桂英家的,她蹲在田埂上,用树枝比划着,“以前最少要打6遍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顶多打3遍,药量还省了小三分之一。”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区,常年面临50余种杂草侵袭,且部分杂草对目前生产常用药剂已产生抗药性,导致传统除草模式用药量大、成本高。2024年黑龙江省农药使用量约5.6万吨,其中除草剂占比高达78%,对粮食产能提升形成制约。
而让金桂英感慨的,正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元炬研究员团队研发的“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
在示范田标识牌前,黄元炬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油亮的稻叶:“这用药量就像个枣核。”他拾起3颗石子摆成枣核形状,“插前封闭是尖,保证秧苗的安全性最要紧;移栽后封控是大肚,根据草相及田间管理情况精准下药;拔节期补防又是尖,这时候用药得像绣花。”
这一除草模式对于种了几十年地的金桂英来说是颠覆性认知,与原来当地种植户的除草措施完全相反,他们的用药方式被专家归纳为“哑铃式”用药——前期重杀、中期怯用、后期猛补。
黄元炬解释说,一封主要在防不在除,在此期间要保证水稻安全,尤其在东北早春温度低,插秧的秧龄比较小,用药不当,容易出现药害。而农民们通常在这一阶段想将杂草完全根除,除草剂用量大种类多,导致水稻缓秧缓慢,而在二封阶段应该精准用药时,因秧苗未充分返青反而担心伤苗不敢用药,这进一步导致杂草疯长,掠夺了作物应该吸收的营养,最终导致水稻减产。
寒地稻作迎来“省心秘方”
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权明顺研究员展示的数据令人振奋:该模式较传统方法减少施药次数1-2次、降低用药成本35%,农药减量20%-30%,农民应用意愿超85%,成为寒地水稻“减药增效”的首选方案。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灵活掌握动态精准施药,黄元炬指着一块示范田与农户们分享说,“这片示范田我们只用了两次除草剂就达到了理想效果。”动态就是看天、看地、看草、看苗,根据气候条件、水层管理、草相种类、叶龄及水稻生育进程进行靶向精准施药,“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往年田间数据显示,该技术可让水稻增产10%-15%。
如今,这项被农民称为“省心秘方”的技术已覆盖黑龙江全域及吉林省部分稻区。凭借“用药少、污染小、操作简”的三大优势,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4、2025连续两年纳入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潘浪告诉记者:“针对我国稻田草害区域性演替难题,项目组在西北、东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等稻区均建立了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作为寒地稻区杂草高效防控技术,实现稻田杂草综合防效达95%以上,较农户常规用药模式显著提高防治效果,有助于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与粮食产能提升。”
站在示范田边,黄元炬望着即将抽穗的稻株充满信心:“这一技术轻简高效,可操作性强,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寒地水稻既丰产又绿色。”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