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刘雨辰
将千年中医经络理论与前沿智能技术相融合的按摩机器人现场展示推拿技艺,在人工肌肉基础上叠加算法研发出的“肌肉外甲”让腿脚不便人群健步如飞,既能取货送快递又能清洗光伏面板的多面手无人机……7月28日,2025第七届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拉开序幕,前沿科技与应用产品交相辉映,让展区不仅成为高新科技的潮流秀场,更成为未来生活的实景预览。
智博会期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5)》和《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4—2025)》正式发布,苏州作为唯一跻身前五的地级市,在智能制造、公司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
作为东道主,苏州工业园区自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18年来,累计引进培育各级领军人才3862名,涌现出上市人才企业49家,成为园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5人工智能科技领军人才落户项目授牌仪式”现场举行,46个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项目代表获授牌,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戈登贝尔奖获得者、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林峰携团队成果亮相2025智博会,其打造的“微观世界Sora”DPA大模型,融合多尺度建模与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计算效率提升万倍。“当下正是系统推进AI技术全面落地的好时机。”他表示,AI正通过整合文献专利、算力与自动化实验,形成创新引擎,“平台化整合让抽象的微观模拟触手可及,今年将迎来爆发。苏州丰富的工业场景与生态,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绝佳土壤。”
近年来,苏州聚焦具身智能、工业AI、数智化转型等行业热点,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落地,AI技术向工业场景深度渗透,实现人工智能从技术探索迈向产业融合的关键跃迁。苏州还通过人才联动、跨地域“场景”共建等,加强全球资源链接,推动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深度融合。
纵观整个智博会展区,各种智能机器人展现了AI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画面,也描绘了科技未来的新图景。一款真空吸附爬壁机器人正沿玻璃幕墙垂直移动,搭载的红外热像仪实时检测建筑结构缺陷。奥克福(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宋亚燕介绍,“该技术已应用于苏州中心等地标维护。”一款名为“飞毛腿”的室内外配送机器人,它不仅配备机械臂还可以自主乘电梯、敲门、放置外卖,穿山甲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宋育刚介绍,“其配送效率、准确率大大提高了,该产品今年订单量已突破5万台。”
乐享科技的AI运动跟拍设备吸引众多观众体验。自动捕捉足球、篮球比赛精彩瞬间,剪辑成15秒集锦。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严冬举起一台手机大小的设备,“售价仅2000余元,已服务苏州足球队日常训练。”现场数据显示,其AI算法可减少90%人工剪辑成本。
活动现场全新设置的“AI大讲堂”上,微软、科大讯飞等企业与中科大等科研机构,围绕工业大模型优化、医疗AI伦理规范等技术命题,拆解了AI在制造精度提升、疾病诊断效率优化等场景的底层逻辑,展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进一步聚焦“AI+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算力集群升级、垂直场景开放,加速培育千亿级智能产业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