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高熵新能源创新团队: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做科研

2025-07-31 19:18:2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在中国计量大学高熵新能源创新团队的实验室内,身着实验服的学生有条不紊地在仪器设备前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实验室一角,上百颗纽扣电池在保温箱内整齐摆放,等待被测试容量、续航、倍率等重要性能。

“团队由本校学生组成,研究方向包括高熵材料设计、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钠离子电池性能测试等。”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2022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陆瑶曾担任这支团队的学生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团队围绕高熵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为提高锂离子电池比能、续航、倍率等性能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电池材料涉及电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其性能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科研需求。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讲师、该团队指导老师康巧玲介绍,学校鼓励跨学科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不同学科团队之间的协作。

据了解,该团队学生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在项目起步阶段,团队了解彼此的专业背景、科研经历、实验技能以及兴趣爱好,从而能够合理分配任务,让彼此在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

例如,团队中一些学生负责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优化;一些学生负责数据分析与技术对比;一些学生则专注于技术的商业化前景与市场化应用分析。

面对紧张的科研进度,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进度表,明确各个阶段的关键节点和目标,在每周例会上同步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调整计划。

高校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参与科研并非出于学术兴趣,导致科研过程缺乏深度和持续性学习;有的学生在科研初期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质量不高。

因此,了解个人兴趣,掌握必要知识是学生加入中国计量大学高熵新能源创新团队的重要前置条件。“选择读研、参与这一团队之前,我对行业发展、项目前景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陆瑶介绍。

为了提升科研质量,团队构建了系统性的成长方案。团队成员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努力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开始阅读学术文献,逐步构思科研计划。研二、研三时,则确保工作时间都在实验室进行有效探索。

该团队成员汪茹说,研一下的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团队成员进行从理论到实验的过渡,比如在“工程基础与创新设计”课程中学到的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对多种数据分析工具的实操,对后续的实验研究帮助极大。

“学校设立多种专项科研基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积极为团队申请专利;帮助对接企业,鼓励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康巧玲介绍,在校的科研经历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成长,更是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铺垫。

责任编辑:娄玉琳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