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挺进产业融合深水区——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行业趋势

2025-08-01 14:02: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AI潮涌又一年。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日前在上海闭幕。今年大会,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AI的突飞猛进被高度浓缩呈现:以首次线下展出的昇腾384超节点真机为代表,多家国产算力企业构筑起坚实行业基座;大模型渗透各行各业,应用进入深水区;从AI手机、AI电脑到智能眼镜、学习机、AI陪伴宠物,AI已成终端标配;咖啡机器人、麻将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具身智能成为大模型之后的“顶流”……

在黄浦江畔这一“AI演武场”,新技术、新产品轮番登场,预示AI浪潮奔腾的新方向。算力突破、机器人进厂、终端百花齐放,人工智能正挺进产业融合深水区。

2025WAIC上的机器人爆米花摊位。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算力基础设施走向集群化

中兴智算超节点服务器、新华三超节点产品、超聚变多元智算即插即用超级集群系统……算力是AI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2025WAIC的展示重点。

“当前,训练规模越来越大,但‘玩家’越来越少。算力基础设施正在走向集群化、系统化。”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赵立东说,“今年是燧原科技连续第6年参加WAIC。6年间,我国AI产业实现了巨大跨越。当前,巨大的产业变革仍在进行。”

其中,高能效推理正成为主流,国产算力芯片加速崛起,二者共促产业进步并形成良性互动。在赵立东看来,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及后续产品的迭代,都驱动着AI应用爆发式增长,未来推理算力需求将是训练算力需求的百倍甚至千倍。同时,随着算力基础设施走向集群化,相关软硬件技术,包括超节点、网络技术、全光互联、低精度、分布式并行计算等,已不再是芯片公司可以单独完成的,而需要跨行业协作,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

“国产算力的接受度正快速提升。”百度智能云混合云部总经理杜海分析,“尤其DeepSeek出来后,随着行业标准趋同、实际表现不断得到验证,国产算力在更多场景被广泛采纳,使用门槛也低于此前预期。”在他看来,企业规模化应用国产算力,能增强供应链弹性、降低大模型应用成本,加速大模型在业务场景落地。

除了算力,算效也是重点。“算力的规模与效率决定着数字未来的疆界。”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夏立雪介绍,公司在大会期间发布的全规模AI效能跃升方案,是一套面向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软硬协同系统,能为全规模场景统一适配多种异构算力提供从模型调度到应用部署的全链路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表示,未来要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技术攻关;强化“芯片—软件—应用”全链条协同,打通技术落地关键环节;聚焦实体经济痛点深化场景赋能,使计算成为产业升级核心引擎。他呼吁,凝聚政产学研合力,坚定自主创新,共同筑牢AI时代发展根基。

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打开

智平方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爱宝)认真码垛,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帮观众拿取薯片和饮料……2025WAIC上的机器人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能干”。

“从‘能走能跑’迈向‘能干活儿’,是AI下一个风口。”梅卡曼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邵天兰分析,AI正从通用叙事走向细分场景,产业的需求不再抽象,应用的痛点也愈加具象,“硅基生命”正通过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多元形态快速融入社会。

“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打开。中国庞大而多样的产业体系,正成为AI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认为,在此背景下,从模型到应用都在加速迭代。他介绍,西门子正研发面向工业世界的“通用语言”——工业基础模型,这是一个会“讲”工程与制造语言的工业基础模型,能够处理和理解三维模型、二维图纸、工业传感数据及技术规范,生成可靠的智能建议,革新产品开发与制造流程。

“未来几年,具身智能技术在大型制造业、中小制造业和大型服务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邵天兰说,随着智能程度、易用性和安全性提升以及综合成本下降,具身智能也会逐步进入家庭。随着具身智能不断成熟,如何推动AI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智能终端改变交互形态

2025WAIC上,各款AI眼镜前总是大排长龙,有人戏称“百镜争鸣”。

Rokid展台前,观众争相体验前不久发售的Rokid Glasses。这款轻量化AI+AR智能眼镜将AR显示、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技术融入普通眼镜,用户无需手持设备,仅凭语音就能完成信息查询、多语种翻译等操作。Rokid创始人祝铭明透露,该产品已售出30万台,下半年将新增打车功能,未来用户可在镜片上直观查看车辆到达时间。

阿里巴巴保密多时的首款自研AI眼镜也在大会上揭开神秘面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说,AI眼镜会是智能穿戴方向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它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除了智能眼镜,模型能力加持下,各类终端产品极大丰富AI落地形态,刷新人机交互体验。

智谱推出多模态AI陪伴产品“动动动物圈”。相关负责人介绍,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图片或文字创建生成AI伙伴,将其视作一个“AI生命”,与它触摸互动、实时对话。

学生手握AI答疑笔,用隐藏式扫描笔头扫过题目,搭配语音问答,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解题全过程。“大模型时代,AI学习硬件产品的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表达等核心能力得到大幅增强。”网易有道学习硬件产品负责人高慧湍说。

从“全才”到“专才”,大模型正扎根业务场景,成为“有用之才”。如阿里云副总裁叶杰平所言,随着大模型从增强版搜索向自主专业服务载体跃迁,交互方式从人适应机器转向机器理解并主动服务于人,我们正在进入“智能体优先”时代。

“通用大模型距离产业实际应用存在‘知识鸿沟’,构建专业大模型是推进产业与AI深度融合的必然路径。”蚂蚁数科首席执行官赵闻飙说,蚂蚁数科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的金融推理大模型,通过构建全面的金融任务数据体系、创新模型训练算法,实现了更强的金融推理能力及可信性。

“从通用大模型转向行业大模型是必然趋势。”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同样认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业务语言、掌握领域知识的专属智能体。而当技术门槛降低到普通业务人员可操作的程度,智能体将真正成为每家企业的“数字员工”。

责任编辑:裴宸纬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