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7月31日,中国科协举办第二十七届科协年会新闻通气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介绍,本届年会共吸引110余人次院士在内的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参与研讨。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高达57%,共计开展990余个高水平学术报告。
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并主导前沿讨论,是本届年会的亮点之一。
作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慧今年参会收获颇多。
她表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论坛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从仿真到真实世界的‘Sim2Real’挑战”“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前沿问题,启发她将具身学习思想融入自身研究的思路。
本届年会上,平等交流气氛格外浓重。
张慧观察到,不少青年学者在会上纷纷向院士、专家直接提问。在她看来,这种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的氛围,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深化问题认知,最终催生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优化学术研讨机制、增加交流时长、聚焦讨论非共识议题,这给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肖国梁留下了深刻印象。
肖国梁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专注于研究核聚变问题。在参加“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关键技术进展专题论坛”时,他注意到,论坛吸引了来自学界、企业界和技术界的不同领域参与者,共同探讨核聚变的前沿问题。
“大家打破学识层级与年龄层级的限制,围绕‘核聚变的商业化关键技术’‘核聚变发展引发的安全监管’等存在不确定性的议题深入研讨,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力推动学术创新。”肖国梁说。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表示,本届年会鼓励拥抱科研的不确定性,鼓励创新中的非共识观点。各论坛精心设计充足的交流讨论环节,为不同的学术观点碰撞思想火花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更包容和开放的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