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7月23日,海关总署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监管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免关税货物税收征管暂行办法》两个政策文件。29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新闻通气会上,海口海关负责人对新政深入解读。
海口海关副关长田涛介绍,《监管办法》明确全岛封关后海关监管要求;《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货物税收征管暂行办法》明确加工增值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公式中各组成要素价格的确定方法、企业申请享惠需要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等内容。“封关运作后,海关监管更加突出贸易自由便利,遵循‘一线’放开什么,‘二线’就管住什么原则,兼顾精准管住和高效便捷。同时,逐步扩大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适用范围,提升政策优惠空间。”田涛说。
封关后“一线”“二线”通关便利化升级
“封关后,除依法需要检验检疫或者实行许可证件管理的货物外,海关将对进口‘零关税’货物、保税货物等按规定实施径予放行。”田涛介绍。
径予放行是海南自贸港“一线”进口的一种通关便利模式,早在2020年6月,该项政策就率先在洋浦保税港区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到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和洋浦经济开发区。一般进口报关单需要申报105项数据,符合径予放行的货物限定为不涉证、不涉检的“零关税”货物或保税货物,为此简化申报项目到33项,企业仅填报必要的货物信息,大幅压缩申报项目。由于径予放行货物不涉检、不涉证、不涉税,风险较低,一般被布控查验的可能性较小,货物可快速放行。
田涛介绍,“二线”仅对“零关税”货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货物、放宽贸易管理措施等三类货物实行管理,大多数货物及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出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在“二线口岸”设置海关监管通道和非海关监管通道。海关在海关监管通道对三类货物实行管理,其他国内流通货物经非海关监管通道通行,按现行规定管理,最大程度便利海南与内地贸易往来。对三类货物海关创新实施“分批出岛、集中申报”通关模式,企业可先办理货物“二线”出岛手续,后续再集中办理报关申报手续,有效提高通关效率。此外,为进一步简化“二线”出岛申报手续,海关大幅压缩“二线”出岛申报项目,“二线”报关单项目从105项简化至42项。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进一步优化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作为海南首创性政策,实施4年来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海口海关副关长田涛介绍,此次结合实施情况对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封关后政策主要在四方面做了调整优化。
一是放宽了企业享惠门槛,取消对享惠企业鼓励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60%以上”的限制条件,部分鼓励类产业营收占比达不到总营收60%以上的企业也可适用政策享惠。
二是扩大了进口料件范围,在此前仅允许保税货物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将“零关税”货物纳入适用范围。封关后,企业进口“零关税”货物开展加工也可适用政策免关税,可有效发挥“零关税+加工增值”叠加效应。
三是将海南自产料件纳入增值部分,经认定的海南自产货物(自产货物的认定由海南省负责)价值可从境内采购料件价格中扣除,相当于将自产货物价值纳入增值部分,更有利于企业加工制成品增值率达到或超过30%,享受免关税政策。
四是扩大了加工增值累计的适用范围,试点期间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深加工结转总体增值超过30%的货物内销适用加工增值政策,封关后保税累计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扩大到全岛,鼓励企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海关智慧监管模式
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后,海关监管范围从“一线”延伸至“二线”,通关便利化要求更高。海口海关副关长田涛表示,海口海关将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按照“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顺势监管、协同共管”的思路,打造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海关智慧监管模式,以实现高效精准监管和口岸快速通关。
在智慧监管方面,建设海关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监管体系,与有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29.7亿条数据进入大数据池,建立147个风险特征库,搭建93个数据模型,开发多个智慧监管场景,应用智能定位、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实现自动化监管、智能化预警。在“二线口岸”运用智能化检查设备提升监管效率。目前,10个“二线口岸”均配置H986等智能化检查设备,被布控查验的货物优先运用H986实施无侵入式查验。
信用监管方面,联合省营商厅建立“二线口岸”信用通关制度,对全省7万多家外贸经营主体实施信用分类管理。已联合省营商厅建设“二线口岸”信用监管平台,接入20余家单位的信用数据321万条,完成6个“二线”信用通关场景建设。
顺势监管将海关监管嵌入货物出岛流程,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站放行”,依托大数据池和智能风控模型研判风险并下达布控指令,加强与安检部门合作提升效能。
协同共管方面,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建立“零关税”、加工增值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反走私联防联控等机制,确保监管有效、通关快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