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丨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拓荒者

2025-08-01 08:04: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纯碱,看似平平无奇,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料。20世纪初,我国制革、造纸、纺织、染料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纯碱用量日益增多,每年碱进口量高达百万担(1担大约100斤)。市场上1斤纯碱与30克黄金的价格几乎相当,成本十分高昂,找寻一条我国自己的制碱道路迫在眉睫。

作为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企业,为抗战时期军工业及大后方的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21年春天,正在美国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侯德榜接到了中国实业家范旭东的来信,获邀毕业后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回国后,侯德榜承担起建设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塘沽碱厂的重任,破解了法、德、美等国家发起组织的索尔维公会所独占的“索尔维制碱法”。

1934年3月,永利制碱公司扩充成立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南京兴建硫酸铵厂,生产出了我国制造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然而,永利硫酸铵厂生产未及半年,“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冬,短短数日,厂区3次遭到日机低空轰炸,被投弹多达87枚。

当时南京金陵兵工厂急需硝酸铵制造炸药,侯德榜立即解决了技术难题,并带领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轰炸间隙冲进废墟,争分夺秒抢修机器,生产硝酸铵以供抗战军需。硫酸铵厂还把100多台最好的机床集中到厂外山洞,搭起芦苇席棚,加工飞机用炸弹。直到南京陷落前夕,侯德榜才离厂撤往大后方,在四川筹建新的化工基地。

1938年,范旭东等人在四川乐山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侯德榜临危受命,出任厂长兼总工程师。在四川,制盐原料是卤水,如果沿用食盐利用率低的索尔维制碱法,成本比用海水高许多倍。

侯德榜另辟蹊径,不断改进方案,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取得成功。与索尔维制碱法相比,新方法所需设备减少1/3,成本降低40%,盐的利用率却提高到96%,同时可把污染环境的生产废物转化为化肥氯化铵。

这一科技成果就是“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42年,日本人强行将永利硫酸铵厂的硝酸设备拆卸运走,安装在日本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用于军工生产。抗战胜利后,侯德榜等人经艰难交涉,据理力争,硝酸塔设备终于重回永利硫酸铵厂,这套硝酸装置一直生产运行到2011年才“光荣退休”。

侯德榜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实践经验写成专著《纯碱制造》,于1933年在美国正式出版。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详细论述重要工业原料纯碱大规模工业化制造技术的专著,它不仅推动了纯碱及其关联产品制造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还引起了世界化工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奠定了侯德榜的世界制碱权威地位。1943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荣衔,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铸造了一座丰碑,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