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得一直往前冲 ——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虎

2025-08-01 14:01:4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最近,内蒙古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机械楼一楼实验室时常灯火通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虎正忙着指导“增减材料复合制造大赛”的参赛队伍。

在王虎看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能够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教师指导或直接参与竞赛和培训,也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质。

多年来,王虎指导学生参加技术技能大赛,获奖40余项,还撰写了《机械与模具制造工艺研究》等专著,录制了多门在线课程,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在数控技术、工艺优化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通过构建“先进标准+技能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近日,记者专访王虎,了解他技能创新和人才培养背后的故事。

扎实学习

从“小白”到大师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目前所在的工作领域的?

王虎:2003年我专科毕业刚进工厂时,看着陌生的车间、嗡嗡转的机床,还有那些技艺娴熟的老师傅,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技术上就是个菜鸟。不过我这人要强,没被吓住,反而憋着一股劲儿要好好提升自己。

从那以后,我专挑别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对自己工作的质量要求特别严,总觉得还能干得再好点。白天跟着师父学实际操作,晚上就泡在学校实习车间练基本功,连编程、材料切削性能、刀具角度等都啃得特别透。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一个技术问题,马上爬起来翻书找答案。

就这么“死磕”了几年,我的技术水平慢慢提升了:2007年,我取得了包头市技能大赛第二名;2008年取得内蒙古自治区华中数控杯第三届数控技能竞赛职工组数控车工第二名;2009年取得内蒙古职工职业技能数控车工比赛第一名,代表自治区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全国第十一名。从啥都不会的“小白”到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这条路走得虽然辛苦,但每一步都特别扎实。

记者: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故事或经历?

王虎:在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里,有件事让我至今想起来都特别有成就感。那是某产品试制的关键阶段,最后一道精车工序卡住了,整个项目就等着这道工序突破才能推进。这道工序特别棘手:零件总长320毫米,能夹持的部分只有5毫米,精度要求全是IT5级,这在机械加工里算顶尖水准了。更麻烦的是,两端同轴度要求极高,不能用常见的“一夹一顶”的过定位装夹方法,稍有位移就会导致零件报废。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团队连续30个小时泡在车间里。白天黑夜轮流盯机床,饿了就啃口面包,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最后靠着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学过的理论知识,从刀具角度、夹具设计到切削速度、进给量,我们把每个参数都调到了最合适的状态。当第一件合格品从机床里拿出来时,大家眼睛都亮了——这个卡了我们几个月的瓶颈终于被打破,项目顺利进入实验阶段。

迎难而上

大幅提升工艺效率

记者:您是如何推动技术攻关或工艺升级的?

王虎:对我来说,搞技术攻关和工艺升级就像跑马拉松,得一直往前冲,不能停。我总跟团队说,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主动去寻找瓶颈问题,得时刻绷紧这根弦。

具体干活的时候,我习惯先深入生产一线。比如去年做制氢装备极框零件的项目,我就带着团队前往车间调研,而后发现了薄壁类零件报废率高、生产周期长的问题。接着,我组织大家综合分析原因,并进行分工,最终依靠经验判断加物理仿真数据,把零件的变形量从0.5毫米压到了0.03毫米,使生产效率直接翻了1.5倍。

开展技术攻关时,我最看重两点:一是协作,二是创新。在推进项目时,团队需要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再小的点子,只要有新意,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就值得尝试。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打破“本领恐慌”,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您带头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虎:我带头成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于数控技术、工艺优化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能创新,同时还会开展教学、比赛等工作。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约5000人,指导学生在技术技能比赛中获奖120余项,主持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培养高技能人才21名,培育技术能手1人。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和企业员工培训活动,为行业培养了很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多能

打开职教新格局

记者:在您看来,应如何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王虎: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应当“一专多能”,具备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培养人才时,不能停留在本工种或本专业的层面上,需要跨专业、多学科、多工种相结合。技能人才不仅要在单一工种或技术方面学精学深,还要在其他相关工种或技术方面弄通搞懂会操作。

记者:您认为工作室应如何发挥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王虎:首先,工作室应成为技能创新的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工作室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技能领域和技术方向,为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其次,工作室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组织各种培训活动、技能比赛和项目实践等,为行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目前我们鼓励工作室成员不仅要参加单工种技能大赛,还要参加增减材复合制造比赛、工业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大赛,通过比赛鼓励成员学习前沿技术。

最后,工作室应成为行业技术交流的桥梁。通过与其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工作。工作室还应积极参与各种行业活动和论坛,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