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7月7日,中国工程热物理界痛失一匹“千里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教授严家騄——这位以古语“騄骥”为名的学者,用72载春秋在东北黑土地上铸就热力传奇。他留下的不仅是精妙的公式与详实的图表,更是一座一代科学家“扎根热土,逐梦热学”的精神丰碑。
黑土育穗:热工教学的拓荒先锋
“在哈工大60余年,我培养了一批学生,同时学校也培养了我。我对母校有着执着的眷恋,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愫和爱意。”在第五届“优秀教工李昌奖”颁奖典礼上,严家騄作为获奖者代表,深情地吐露心声。
“边学边教”是严家騄教学之路的起点。1953年,作为交通大学毕业生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哈工大。彼时,哈工大肩负着培养高等工业学校师资的重任。在研究生班研读期间,严家騄便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为本科生授课。
严家騄一边认真地向专家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一边花费大量时间广泛阅读,深入钻研课程内容。他常说:“只有自己胸有成竹,才能坦然走上讲台。”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对他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铸就了他严谨治学的作风。
1980年的寒冬,热工教研室面临重大挑战——教学设备极度匮乏。面对这一情况,严家騄挺身而出,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成功研制出近20套涵盖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实验设备。这些凝聚着团队心血与汗水的“土设备”,不仅撑起了哈工大的热工实验室,更被清华大学等近百所高校争相引进。“研制推广系列热工教学实验设备”项目也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退休后的严家騄,依然坚守在教学督导的岗位上。他穿梭于教学楼之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听课笔记。“严老先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骨干,他用一生诠释了严谨治学的精神内涵。”严家騄的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亚宁回忆道。2019年,团队正在编著《工程热力学(第6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张亚宁承担了主要工作,他花费很长时间精心重写后,将稿件打印出来交给老先生。严教授逐字审读,从理论知识文句到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地检查。那一年,他已88岁高龄,却依然如此严谨专注,反复审阅达14次。
科研勇攀:热力学方程的破浪舵手
翻开《高等工程热力学》教材,“严家騄方程”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回溯到1978年,严家騄敏锐地察觉到行业内通用的范德华方程存在改进的必要。范德华方程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于1873年提出的一个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它考虑了理想气体模型所忽略的气体分子自身体积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虽能较好地描述气体的宏观物理性质,但在工程应用中的精度却远远不够。
面对范德瓦尔斯方程在工程应用中的局限,严家騄将目光聚焦于分子结合现象,如同勇敢的舵手在热力学的茫茫大海中探寻未知的宝藏。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钻研,他终于提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严家騄方程”。这个将计算精度提升至工程标准的状态方程,被写入研究生教材,成为热力学领域的“哈工大坐标”。
严家騄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成果丰硕。他绘制了我国首张水蒸气焓熵图,为热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精准的“地图”;他改进的“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被国内热工类专业教材广泛采用;他提出的对熵的新论证方法,既避免了经典克劳休斯方法的逻辑缺陷,也避免了喀喇氏方法的晦涩前提条件和繁琐数学推演。
“去年年初,93岁的老先生还反复推演,力求使‘严家騄方程’的参数范围更广,计算精度更高。”张亚宁说。
这位94岁的科学巨匠虽已离去,但窗台上那盆常青藤蜿蜒的姿态,恰似他的人生轨迹——深深扎根于黑土地,却始终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懈伸展。如今,由他参与编写的教材正被翻译成英文,他的名字将化作热力学教材中的永恒注脚。这匹“千里骏骥”已跃上星辰,在科学的苍穹中继续奔腾驰骋。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