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何荣钢
盛夏时节,乌拉特草原生机盎然。一辆绿色越野车穿过草海,稳稳停在路边。看见布和图木尔从车上下来,小学生佳拉格木吉飞奔着扑向他的怀里。
这段时间,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布和图木尔,正围绕“稳边富边”开展专题调研。每到一处,农牧民们看到他时,总是主动地围上来,热情地打招呼,争着拉他到家中作客。
布和图木尔,武警内蒙古自治区总队巴彦淖尔支队大队长。“八一”前夕,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我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能从‘放牛娃’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少校警官,完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部队的培养。”布和图木尔真诚地说。
布和图木尔记得,2005年入伍时,作为班里唯一的蒙古族战士,语言关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障碍——队列口令听不懂、战术要领记不住。加上军事素质一度落后,他急得晚上睡不着。时任中队指导员马勇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布和图木尔认汉字、练表达,给他辅导文化知识。
正如他名字的寓意“坚硬的钢铁”一样,布和图木尔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边刻苦学习汉语,一边苦练军事技能。结业考核时,他以全优成绩戴上“训练标兵”绶带。
那年,总队举行特战队员“巅峰”对决。面对腿部旧疾复发,布和图木尔打上封闭针咬牙完成剩余课目,最终获得个人指挥组第一名、团体第三名的成绩。此役之后,战友们送了他“钢铁战士”的雅号。
“感恩,是我人生路上砥砺前行的动力。”如今,这句话成了布和图木尔最喜欢也最常说的一句话。
2017年,巴彦淖尔支队决定对口帮扶哈达淖尔村,布和图木尔因为有民族和语言优势,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看到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个多月的时间,布和图木尔挨家串户访困问需,走遍了全村136户家庭。他发现,当地许多农牧民的孩子,在本该上学的年纪辍学打工。于是,他扶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资助贫困学生,减轻这些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目前,他利用工资资助的孩子们,已有10多人考上了大学,还有1人正在读研究生。
经过调研,他与村干部一起为村里“量身定制”了“去盐碱、修公路、搞光伏、留人才”的脱贫规划和帮扶举措。在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底,哈达淖尔村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如今,哈达淖尔村更是旧貌换新颜——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笔直的“军民连心路”四通八达,温馨的“爱心书屋”书香四溢,“渔牧光一体化”项目打开增收渠道……
“作为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多出一份力、多做一点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布和图木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