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航空科技专场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聚焦我国航空领域自主创新成就,集中发布由中国航空学会推荐的三项突破性航空技术成果。在活动现场,还举行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数字展品库入藏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作为嘉宾出席活动。他说,航空科技发展会带动众多学科产业的发展。未来,航空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产业经济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C909医疗机护航远距离“空中生命线”
危重病患治疗需与时间赛跑,一架具备ICU功能的国产飞机将成为守护生命的“空中救护车”。中国商飞研制的C909医疗机,是一款模块化空间布局设计的多用途医疗机,具有医疗救护和医疗转运功能,可服务于国内航空医疗救援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飞机系列总设计师吴光辉指出,C909飞机是我国商用喷气客机领域的探路者,C909医疗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医疗救护领域的新突破。
该成绩的背后,是C909医疗机研发团队历经900多个日夜,完成众多专项试验,提交数百份符合性报告,终获民航局适航认证。面对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师、C909飞机系列总设计师陈勇说,唯有毫厘不差地严谨,才能铸就翱翔蓝天的通行证。
自主铸就飞机雷电防护“金钟罩”
晴空万里亦潜藏危机,传统避雷手段在高速飞行的飞机面前全然失效。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体系”,是破解这一世界级难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在推介相关成就时表示,雷电防护对飞行器在复杂气象环境中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段泽民说,其团队历经30年,攻克了飞机雷电“控得好”“验得准”“护得全”三大挑战。通过所创建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体系,使用研发的国际首套机动式高带载全机雷电试验装置,支撑C919飞机自主可控地实现雷电适航取证。“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架中国制造的飞机,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在雷霆万钧中稳如泰山。”段泽民说。
“机械蜂鸟”打开微型飞行器研发新思路
在复杂狭窄空间内,一架如蜂鸟般灵巧悬停、自主穿行的微型飞行器惊艳全场。北航团队发布的“微型可悬停扑翼飞行器”,融合蜂鸟飞行原理与尖端仿生科技,开辟了微型飞行器应用空间新维度。
微型可悬停扑翼飞行器是以蜂鸟、昆虫等生物为原型发展的一种新型装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椿萱介绍,此类飞行器因其强隐蔽、强抗扰和强机动特性,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发挥出“出其不意”“以小博大”作用,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江浩认为,“机械蜂鸟”未来可应用于刑侦缉私、应急救援、安防保卫和巡检勘测等众多场景。“团队也在抓紧时间拓展飞行器型谱。我坚信,在不远的未来,人造蜂鸟可与自然界真正的蜂鸟同台共舞。”吴江浩说。
据悉,本期发布会是“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2025年首期专场发布会。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后续将聚焦具有标志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就,持续推出更多行业专场发布会及成就展等活动。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