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搬进生产车间 推进铜箔成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2025-08-02 14:23: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魏小兰

如何将实验室验证成功的“铜箔表面粗化技术”从小型实验槽推向生产线大槽,让铜箔表面形成均匀且附着力强的“粗糙纹理”?

近日,深耕铜箔领域十余年的江西理工大学铜箔研究团队课题组的樊小伟、宋宁老师带着研究生黄剑、罗意昕、黄晏乐,在盛夏的车间里,正在完成这一项关键成果转化实验。

这层“纹理”是铜箔与电路板基材结合的“咬合齿”,直接决定电子产品的抗剥离性能。

车间内,黄晏乐拎着装有添加剂的试剂桶,向电解槽中添加添加剂。“实验室小槽只有1升,现在大槽是1.36立方米,体积放大一千多倍,添加剂的加入并不是简单的乘法,若是盲目添加可能会导致产生沉淀,直接破坏粗化效果。”罗意昕一边计算所需添加的添加剂,一边盯着电解液判断下一步应加剂量,“小槽里添加剂能均匀扩散,大槽却可能出现死角。”就像一杯水加一勺糖能搅匀,一缸水加一袋糖,必须找到更为合适的添加方式才能使电镀液更加均匀。  

添加剂加入电解液中局部浓度过高就会产生沉淀。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反复验证,最终确定先由少批量添加剂溶入少量电解液中,再倒入电解槽,终于摸索出适配大槽的“梯度加料法”。铜箔是电子信息产业的“血管”,厚度仅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却要承受电路板的高频信号传输,对表面平整度和力学性能要求极高。实验室里,小槽实验能精准控制温度、添加剂浓度,但到了生产线,这些因素却难以把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处理后铜箔的质量。“第一次试生产时,电解出的铜箔表面形貌与实验室中完全不一致。”樊小伟说,“实验室只是理想状态,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到生产线上遛一遛。”

为了找到原因,宋宁与黄剑反复比对小槽与大槽的数据,以及铜箔表面形貌,最终决定通过改变电流密度的大小,来参照实验室做出的铜箔表面形貌进行调整,在使铜箔不出粉的基础上尽可能外观更加均匀。

“带领我们攻关科研的唐云志老师总说,生产线不是实验室的小打小闹,我们在实验室做出的成果,研究出的技术要经得起成本、效率、环保的多重考验。”罗意昕说。

最终,在江西省江铜铜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调控电流密度的大小以及使用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添加剂体系,能让粗化处理后的铜箔表面粗糙度小于2µm,同时其抗剥离强度大于1N/mm,这一技术可在生产线上得到应用。

(黄晏乐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