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情书!”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2025-08-02 14:19:16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胡喆 吴闫 曾维

中国西南,云南蒙自的天坑深处,一场“归家”行动悄然进行。

科研人员凭借专业设备沿绳索垂降至60余米深的坑底,在近乎垂直的湿润岩壁上精准定位,将一株株娇嫩却承载希望的幼苗——大花石蝴蝶小心植入原生土壤。这并非一次普通的植物移栽,而是让一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在文献中“消失”百年的极危物种重返自然家园的科学探索。

这样的探索,正是近年来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鲜活印证,彰显了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智慧。

生命方舟:对濒危物种进行抢救性繁育

1895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汉姆斯利将威廉·汉考克在云南蒙自采集的标本,描述为石蝴蝶属的一个新物种——大花石蝴蝶,标本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中。此后,大花石蝴蝶一度“消失”。

2021年中国科考队员与其惊喜重遇,随后在实验室突破性培育出幼苗。大花石蝴蝶的命运转折,见证了一个物种在系统性保护中的生命延续。

从人工繁育到野外回归的路径背后,离不开一座“神秘种质库”的支撑。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内:珙桐、喜马拉雅红豆杉、弥勒苣苔……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一同栖身在这座种子银行里。

在这里,科学家们通过抢救性繁育,对大花石蝴蝶的种子进行萌发,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依托种质资源库大科学装置,这个濒临灭绝的小草本植物培育出数百株幼苗,最终于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工作。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截至2024年底,这里累计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万种、33万份,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伊廷双介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种质库长期、有效保存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

共生共荣:对地球家园的庄严承诺

走进夏日的高黎贡山,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及保山市隆阳区和腾冲市。1993年被批准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首批成员,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我们走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表示。

在百花岭,社区不仅以其鸟种多(数百种)、数量大、分布集中而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五星级”观鸟大本营,也从“打鸟狩猎”转变为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

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对地球家园的庄严承诺。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新增采集、保藏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4186种、66572份,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等物种的研究,在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方面也取得一批新进展,为实现全人类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作出贡献。

科技赋能:写给未来的“绿色情书”

红外相机所拍摄的红鬣羚为国内首次记录,获得了消失 30多年的云猫的活体照片;相继监测了喜马拉雅铠兰和滇桐等极小种群;发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新物种……

“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中,高黎贡山的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建伟认为,高黎贡山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新技术支持下,西南种质资源库“十四五”期间新增保藏的种质资源,还支撑了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蒙自天坑边缘,岩壁上新生点点绿意;高黎贡山脚下,万物勃发,仿佛能听见生命的跃动。

当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当大山深处传来新的佳音,这是写给未来的“绿色情书”。当创新与传统交融,人类终能与万千生灵共绘生生不息的地球画卷。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