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起拍价260万元,成交价710万元!
7月31日,宁夏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竞拍会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新品种“宁农杞18号”成为“标王”。该成交价也是全国枸杞领域单个品种转化的最高金额。
现场的空气仿佛在两个不断举起的号牌间凝固了。
“每次加价10万元,现在开始。”拍卖师声音刚落,宁夏杞缘绿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孟立刻举起号牌。这位在中卫市海原县种了20多年枸杞的企业家眼神坚毅:“270万!”
多轮竞价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武孟与另一位竞买人身上。
当数字一路交替攀升,拍卖师的声音略带激动:“700万第一次!700万第二次!”就在木槌即将落下的瞬间,武孟再次举起号牌:“710万!”
全场哗然。这个数字比起拍价翻了近3倍,刷新宁夏农林科学院单项成果转化最高纪录。而另一位竞买人咨询获知竞拍款须一次性付清时,说了句“已经到我的极限了”,决定放弃。
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个品种我必须拍下。2019年,农科院专家在我们基地示范种植‘宁农杞18号’,我整整观察了6年,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对它很有感情。说实话,710万元的价格超出了公司预期,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武孟难掩喜悦。
在武孟看来,“宁农杞18号”品质优良——果粒大而饱满,植株耐热,下雨不裂果;自交亲和,两季产果,比其他品种早熟7—10天。“在海原县雨季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采收四五茬了,3—4龄树平均单株鲜果产量约4公斤,农民种上绝对物超所值。”他说。
当天,来自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理工学院等6家单位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涵盖农业畜牧、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30余家企业参与了竞拍。
拍卖现场高潮迭起。最终,20项科技成果成功拍出14项,成交金额1059.5万元,溢价率达95.5%。
“我院10项成果全部拍出,成交金额928万元,溢价率达112%,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技术价值的认可度!”宁夏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杜慧莹喜不自胜。她告诉记者,自2022年以来,全院成功拍出55项科技成果,成交额总计2007万元,经验做法被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
下一步,宁夏农林科学院将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全程服务、运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及落地工作,奋力为自治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农科力量。
2023年至2025年,宁夏东西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与人才对接活动连续举办三次科技成果拍卖会。记者注意到,前两届的“卖家”基本是宁夏农林科学院,这次出现了很多“新面孔”。
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毛建东带来了针对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监测研发出的基于拉曼荧光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宁夏医科大学副教授李航鹰带来了天然绿色抗菌保湿面膜的制备技术;宁夏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李树军带来了番茄尺度自适应高效无损去皮设备;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魏晓娟带来了手工刺绣架……
在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马龙看来,科研人员踊跃让凝结着多年心血的成果走出实验室,必将为宁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注入新活力,为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新动力。
近年来,宁夏全力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等20余项政策法规,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设立东西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启动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行动、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马龙表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器”,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大限度体现各类科技成果价值的“交易所”,“希望各方利用好这一平台达成自身效益最大化,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共同推动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有信心带领团队把这个好品种在宁夏成功推广,做成一个精品!”武孟信心满满。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